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减压技术改良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4 05:38:14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减压技术改良的临床观察

作者单位:516400 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

通讯作者:陈金城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改进后的优势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近年于本院诊治的8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所行前路减压术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9例,对减压技术进行改良。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的减压术式。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切口长度显著变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也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改良术; 前路减压

Modified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 CHEN Jin-cheng.The Pengpai Commemorate Hospital of Haifeng,Haifeng 516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Methods 83 patients were sorted into two groups,59 patients in experiment group, treated by modified anterior decompression;24 in control group, treated traditionally.Results (1)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 and incision lengthin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better.(2)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bb angle, spinalcanal stenosis, complications and neurological recovery rat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 The modified treatment reduces the operative difficulties and harms.

【Key words】 Thoracolumbar spine; Modified treatment; Anterior decompression

胸腰段脊柱骨折以青壮年男性多见。间接外力如高处跌落伤以及直接外力如压伤、撞伤等都可导致胸腰段脊柱骨折。目前该类骨折治疗以前路减压手术为主。但该术式存在操作难、创伤大、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等多种缺点,对患者的恢复及术者的操作都带来困难[1]。故笔者将近年于本院因胸腰段脊柱骨折而行前路减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探讨改良术式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0年6月~2010年6月因胸腰段脊柱骨折而行前路减压术的83例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男59例,女24例;年龄22~66岁,平均(35.7±4.2)岁。前路减压术改良前24例纳入对照组,改良后59例为实验组。两组年龄及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骨折情况 对照组24例:骨折部位T11 2例,T12 5例,L1 12例,L2 5例;Cobb角(25.5°±1.9°);椎管占位率(50.7%±4.1%);脊椎椎体前缘压缩(51.9±3.4)%;神经功能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2例,D级3例,E级1例。实验组59例:骨折部位T11 2例,T12 13例,L1 30例,L2 14例;Cobb角(24.9°±1.8°);椎管占位率(50.6%±3.9%);脊椎椎体前缘压缩(50.7%±3.3%);神经功能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36例,D级12例,E级1例。两组骨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 以L1为例。实验组患者右侧卧位,于12肋下缘切开皮肤,切口约15 cm。切断周围肌肉包括背阔肌、部分腹外腹内斜肌等,保留第12肋。分离膈肌附着点,向前推开胸膜及肾周脂肪组织。将腰大肌钝性分离,并电灼切断伤椎腰动静脉,不处理邻近血管。钉入斯氏针至伤椎上下两椎体的前后方,切除伤锥上下椎间盘,尽量取尽该减压区组织。靠近伤椎后方放置螺栓,并取4.5 cm左右髂骨骨块备用。凿除伤椎至后壁彻底减压,植入备用髂骨块加压固定。对照组则采用传统肾入路,L1骨折者切除12肋,伤椎减压后取髂骨,再将螺钉置入行植骨加压固定。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经SPSS 17.0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切口长度显著减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也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术中并发症 对照组胸膜损伤3例,实验组5例。术后对照组下肢麻木2例,实验组6例;对照组取骨区疼痛2例,实验组4例;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实验组2例;对照组无内固定松动,实验组1例。对照组并发症共8例, 发生率33.33%,实验组并发症共18例,发生率30.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2.3 神经功能恢复 实验组术后ASIA神经功能分级改善1级者18例,2级者38例;对照组改善1级者9例,2级者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本院因胸腰段脊柱骨折而行前路减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传统的减压术式与改良后的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术式的主要不同包括:L1骨折者对12肋处理不同,实验组保留该肋骨;处理的血管数量不同,实验组仅处理伤椎一对腰动静脉;减压顺序不同,实验组放置主钉及取髂骨后再减压;固定部位不同,实验组靠近伤椎进行固定。改良后的术式包括上述4项中的2项。第一,由于避免了第12肋的切除,不进胸腔,并且实验组仅处理伤椎一对腰动静脉,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2]。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术式所需的(226.5±41.6) min,改良后仅需(125.3±24.4) min,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第二,对减压顺序进行改进后,减少了骨面和硬膜前方静脉丛的出血,出血量由传统术式的(1690.5±322.4) ml减少到(545.6±105.2) ml。第三,对固定部位的改进,螺钉在上下正常椎体靠近伤椎处进钉,并选择了更短的钢板,使其与椎体表面更贴合,力学上更稳定[3]。本研究实验组有1例内固定松动,可能与螺钉和钢板承受的张力削弱有关。综上,通过对减压技术的改良,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及术中失血多等缺点都较前有显著改善。

参 考 文 献

[1] 曾志远,潘文誉,卢天祥,等.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及技术要点.颈腰痛杂志,2007,28(4):303-305.

[2] 徐国康,倪建国,洪元宏,等.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减压与内固定术的技术改进.浙江临床医学,2007,9(3):305-306.

[3] 陈经勇,万趸,石华刚,等. 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手术技术改良的临床研究.中国骨伤,2006,19(8):461-463.

(收稿日期:2011-06-09)

上一篇:NP与T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下一篇: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门诊短小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