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共性的弱化与“补课夏令营”的盛行

时间:2022-09-14 05:10:49

学校公共性的弱化与“补课夏令营”的盛行

《中国教师》:康教授,您对当前我国夏令营的状况有了解吗?可不可以谈一下其中存在的问题?

康永久:就我本人来说,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夏令营,但我在学生时代就已经知道有夏令营。在我印象中夏令营主要是组织学生在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建立一些学科的兴趣小组,当然现在也有旅游的。另外,我知道北师大、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会组织夏令营,用以选拔学生,这样的夏令营实质上就是一个长时间的面试。我理想中的夏令营应当是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友谊、增进信任的这样一个组织。总之,夏令营应当是与学校教育有区别的。

现在的夏令营变成了补习班,这个现象我没有做特别的了解,但我知道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校外补课是很盛行的。学生以及家庭都愿意投入很多的金钱与精力在其中,学生很难享受到真正的假期,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应试状态,这从长远看来恐怕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但我们并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补课夏令营”的盛行的问题,它的盛行与我们整个教育体制以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都有很大的联系,它只是教育以及社会上一些冲突的反映。这种现象的出现,学校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

《中国教师》:补课夏令营的出现需要学校教育负责任,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康永久:与之前的学校相比,现在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在大城市里的基础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的意味已经变淡。学校帮助学生通过考试的能力变弱了,但是考试模式、考试内容却没有相应的改变,学生肩上的升学压力也没有减少。素质教育需要整个教育生态的转变,只有局部的转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时还会增加学生以及家庭的压力。学校在考试中的责任和能力的弱化迫使家庭更多地介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补习。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学生在课外不参加补习,是很难在学校的考试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因此,“补课夏令营”的盛行就并不奇怪了。

我们的学校理应给予不同的人同样的机会,关照到每个人,帮助学生凭借自身努力实现向上流动。但学校教育目前在这方面的有效性或责任心降低了,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取得外界认可和肯定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很多重点学校也是这样,他们拥有而且依靠大量的优秀学生,实际上是在摘取家庭教育的果实。

《中国教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

不是。其实在我看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如果说它们之间有区别,恐怕也只隔着一张纸。如果学校能够真正地开展素质教育,学生的素质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那么学生理应能够借助学校教育很好地通过考试。但是目前的状况却不是这样。不搞素质教育也能通过考试,甚至通过考试的机会更大一些,这样的素质教育就可能有问题了。事实上,现在社会上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普遍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当然,学校的素质教育也不是一个整体,这也是一个原因。我们的考试测评系统没有与素质教育接轨,学校仍然在用一种模式筛选学生,学生通过素质教育获得的东西不能得到考试等外界认可,极端的应试教育仍很有把握取得成功。这样,学生恐怕还是要选择应试手段。当然,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与社会风气也有关系。

《中国教师》:您觉得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上的什么根源有关呢?如“夏令营补习班”等一系列家庭介入的教育过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康永久:我们学校的公共性弱化了。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不同学生解决升学等实际问题,因此大家更多地使用家庭等私下的途径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教育缺乏公共性,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仅仅为个人服务,作为一种工具存在,没有价值担当,它能够被任何有资源的人所利用,缺少普遍的关照。教育能够被个人所控制利用,教育公共性弱化,不能形成合作平等的风气。

而且现在我们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真正的“大智慧”。人们往往认为当下取得的成功就是最有用的,不关注个人长远的发展。而且我们很多时候所认可的“好的生活”是建立在“比别人好”的基础上,而不是真正关注事情的本质。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兴趣的所在,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踏实地做事,他是能够获得幸福的。我们的幸福不一定非得建立在“比别人好”“人上人”“出人头地”这一套观念上。但是社会上的许多人不相信这一点,许多家长喜欢与别人攀比,希望子女马上就比别人强,想要“领先一步,步步领先”。实际上人生还很长,我们不用那么着急,关键是要幸福地过好每一天。在人生早期的时候,开阔眼界,培养分享与合作精神,增强与社会的联系,形成积极的趣味,这些都很重要。

另外,我们现在的教育通过它的筛选机制,让每个人的命运差异太大了。教育为不同的人贴上了标签,让他们看起来非常不一样,加强了分化,可实际上即便为了促人上进,也不需要那么大的区别。

而家庭的大量介入是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的。按照教育社会学的一般观点,在教育体制中,学校应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家庭的责任应该越来越小,人们更多地应当通过公共的渠道对教育施加影响。一旦家庭在个人的教育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大,那么每个人一出生,他的发展就很大程度被决定了,教育很难促进个人实现社会纵向流动。这样一来,社会的不平等就在一代一代之间继续复制延续,甚至放大。但现在我们的家长参与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

《中国教师》:您认为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夏令营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回归本源?

康永久:首先,我想还是需要扩大学校教育的公共性。公共性不是与个体冲突的,公共性尊重个人,尊重所有人,让所有人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为所有人提供尽可能大的流动空间。家庭的介入我们需要再考虑。不是说家庭不能介入,而是应让家庭以一种公共、更有教益的方式介入,而不是以私人的、与他人对抗的方式来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加强对学校的约束,提高学校效率。这才是最优的结果。

“补课夏令营”实际上是一个次优的选择。它能够受到许多人青睐,说明还是有人需要的。甚至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他们可能也会选择参加补课夏令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需要通过这样的渠道获取更多知识,取得竞争优势,增强自信心,因为我们的体制本身还留有这样的漏洞,而且学生本身已经被制度化了。

归根结底,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社会上各领域的人需要一种“大智慧”,一种远见。我们需要关注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强化一些外在的成就。中国人现在个人主义盛行,热衷于恶性竞争,缺乏一种分享与共存的精神。人们关注的是是否让别人羡慕嫉妒,是否比别人好,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好与坏,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否。而事实上,每个人最终的幸福都需要从回报社会以及与他人的联系中寻找,而不是建立在对他人资源的占有与剥夺之上。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分享、包容,尽量为不同的人创造平等的机会,互相尊重,建立和遵循共有价值,这样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好的社会。

上一篇:守望你们成长,是一种温暖的幸福 下一篇:夏令营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