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管理思路

时间:2022-09-14 02:06:09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管理思路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促使学校认识到,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名校、强校就一定要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虽然现实情况并不如人意,但我们依然要从提升学校的推动力、凝聚力、创新力入手,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创建先进的管理制度并落实机制,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从而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管理 创新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The Management Idea of School Content-type Development

XIE Wenq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East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promote school recognize that, to achieve the content-type development, becoming elite, high school will have to improve school management level. Although in reality the situation is not satisfactory, but we still want to enhance the school's driving force, cohesion, creativity to start, continue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the school's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school management, managers should take an advance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s a guide, create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lement mechanisms to create good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chool's content-typ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hool content type development;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w curriculum reform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小学逐渐认识到通过教育家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打造一流名校的必由之路。不管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丰富,还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内涵式发展都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政策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落实等,都要依靠学校管理来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如何创新管理模式、改变管理思路,成为摆在每一位校长面前的必修课题,虽然这称不上是新的任务,但在教育改革的时代、在学校内涵式发展中却蕴涵了新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民主机制的缺位和人文情怀的缺失,有些学校尤其是基层中小学的管理水平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校管理,让每一位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中去,发挥每一位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摆在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对学校管理的方向与实施策略进行分析,且侧重于行政管理(职能科室、教研组、教职工等)。

1 学校管理的目标与现状

1.1 增强推动力

推动力,指引导教师积极向上、不断钻研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和主动参与配合学校管理的一种力量。“称职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①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每天除了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不愿进行其他的学习和进修活动,不愿主动尝试或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每天都在进行惯性的工作。学校要从根本上给教师提供向上发展的助力和阶梯,使教师从内心中希望提升教学能力,这就要从教师的需要入手。

研究发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优势需要依次表现为:一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二是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三是发挥专长、取得成就的需要;四是业务进修、专业发展的需要;五是受到尊重和信任的需要。②这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相似的。学校应该逐步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并不断提出教师(至少是部分教师)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新要求,引领教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动力。这不仅局限于职称评定、提高工资和奖金、提拔升官等,因为职称、工资、官位终究虽是必须的但也是有限的,有些人经过努力也得不到就放弃了,而有些人得到以后没有新的目标也不再努力了。激励要形式与内容、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给予有能力、水平的教师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使教师感受到努力的成果被别人认可和赏识,自己得到了尊重和回报。

1.2 提高凝聚力

学校的政令畅通、教育理念为每一个教职员工所理解,并能齐心协力地贯彻执行,需要高超的管理艺术,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学校管理的凝聚力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横向的凝聚力。即各职能科室、各年级、各教研组、各位教师之间都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有些学校工作往往是各干各的,很少出现默契的配合,有了功劳大家抢,有了问题互相推,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上进心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工作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分工不细、工作责任不清、奖罚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二是纵向的凝聚力。从管理序列上看,许多学校官僚作风依旧,上级领导决定的事情既不经过民主决策,还要求下级无条件执行,给一线工作的教师、班主任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由于管理层面的条块分割,每一个部门都有权对教师和班主任发号施令、施加压力,使教师、班主任疲于应付,没有相互协调和适应减压的措施,导致基层教育者怨声载道。这就造成了整个学校缺乏必要的凝聚力。

三是时序性的凝聚力。各职能科室、教研组、老师们要总结好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训,为下一届教育者或继承者提供借鉴,成功者的不断接力才能使学校不断进步。但现在一些学校采用工厂式的奖惩制度,只注重个人教学成绩,使得教育者不愿意相互交流,有好的经验也相互保密,即使被迫写经验总结也是敷衍了事,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就造成了有些学校的教师、班主任、管理者都是靠自己单打独斗式的努力来完成工作,不能很好地吸取和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很缓慢,甚至一生都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只能是一个疲于奔命的教书匠。

1.3 提升创新力

学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学校自身应该是创新型学校,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内外环境。比如:鼓励创新的民主管理机制、教师教学创新的保障与激励机制、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文化氛围,都是学校管理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学校工作多是常规性的,各种评比、考核制度使教师不敢创新以避免自己学生成绩的下降,诸如此类的因素都是学校创新能力提高的障碍。试想,如果不是教育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改革,能够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学校有几所呢?而创新改革初见成效、形成自身特色的学校所占比例更是有限。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极大地提升学校的创新力,要想通过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1.4 打造核心竞争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高升学率,也不是高待遇,更不是严柯的制度,而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研为基础、以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旨归的竞争力。这才是学校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学校的发展进步、教学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等都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而高素质的教师植根于教育教研当中。只有不断地研究教学和管理,才能在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时避免邯郸学步,才能在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有所创新,才能为教学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地基础,才能为学校成为强校和名校创造必要的条件。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为了第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实际上,先进学校与落后学校还是保持着差距,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先进的学校必定会有优秀的学校文化,并且深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人心,他们主动地去感悟、去实践、去追求。优秀的学校文化会成为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学校在进行强硬管理的同时,还要有人文关怀,关注一下教师中的“弱势群体”,既要给他们压力和动力,又要给他们机会和帮助,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这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只有教师成长,学校才能发展,学生才能成才。学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使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有些学校将教育科研看作是没用的花架子,只能对学校工作业绩起衬托作用,根本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也有一些学校的领导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便不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甚至因人定制、因人设岗,保护某些个别人的利益,但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学校发展的长期滞后。

2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首先,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确立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规划好学校发展的步骤,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充满着人与人的交流,学校管理一定要以人为本,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成长。围绕着学校发展蓝图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管理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来打造和谐校园、实现内涵式发展。

其次,健全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创立民主、和谐、创新的管理模式,形成认真干事、团结进取的管理团队。“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制度体系变革中,重建制度建设,凸现民主色彩,建立综合互动、和谐发展的制度体系,是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清晰的改革思路。”③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经过民主程序,体现教职工的积极参与,让他们认识这是自己的制度,就应该自觉遵守;管理制度的内容要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一味地强制、惩罚等内容,做到宽严适度;制度的原则是鼓励创新争先、加强团结合作、增强推动力和凝聚力。

第三,落实到位。制度的实施要责任到人,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问题与偏差,并形成监督机制、纠偏机制和更新机制。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中,学校要以教学和教研为中心,促进制度不断创新,使教师自觉成长、自我管理,增强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在管理中增加教师自身的效能感,使教师实现内涵式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第四,创造条件。学校要努力创造管理制度实施的条件,改善教师教学、生活条件,为内涵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李希贵在担任高密市教委主任时,在全市设立了学科带头人、市内特级教师和特聘教师制度,“使那些学术上有造就的教师不再仅仅从管理岗位方面找出路,而是把适合自己的道路拓得更宽。”④从而使教师们找到了不同的提升和发展的路径。

学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要打造强校、名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一个学校从管理入手、从日常小事抓起,积极进取、努力奋进,重视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一定能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列。

注释

①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2.

② 黄志成,程晋宽.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24.

③ 吴遵民,李家成.学校转型中的管理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9.

④ 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2-103.

上一篇:独立学院高年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健... 下一篇: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