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9-14 01:57:3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活动、反思活动、建构活动和形成活动。

一、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活动

探究者首先观察事物所表现的奇异性或奇特性,然后围绕这些事物提出问题,或作出某种假设。在探究活动中,探究者不仅设计或构成某些事物,而且会开展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如观察与实验、构造与发现、分析与实验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是为了消除认知冲突,解决认识上的矛盾,或论证某个动态变化的事件。例如我们围绕“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主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活动且在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考虑探索的主题及探索的方法等,而这些都是每个探索活动的基础。在活动中,由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探究,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因为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失去探究的方向,但引导必须在学习情境中进行。

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活动

如果所要探究的事实与探究者的知识体系没有太大的联系,那么这些探究暂时对学生的理解不会起作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进行深入的反思活动,检查新旧知识的联系,以重新组合相关知识。杜威将教育看做是反思性独立活动的积极过程,其目标与方法在于积极地、结构性地挖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挖掘策略。为了使整个计划能顺利进行,学生要有一种负责的精神,包括策划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熟悉学习对象,而且要从心理上运作这些对象。通过探究性学习教育,学生应该摆脱毫无目的性的学习,通过观察新的对象,领会其中所反映的本质。以上这些都是探究过程中的补充性活动。探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具体操作及思维运作。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不是接受活动,而是一种观察过程、制造过程及自我运作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建构活动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建构性学习与原始学习的有机统一。例如,在上述案例中,让学生参与二次函数图像的画图活动,直接体验依据图像如何寻求相关方程及不等于式的解集,主动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条件。这种建构活动有时也可能会出现矛盾。例如,出现认知冲突及思维障碍,这可能是因为暂时没有解题思路,或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学生只有在感觉到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时,才会去努力解决矛盾。在这种矛盾冲突下,来自教师的反馈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及时恢复解决问题的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究性学习这种建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探究过程能够促进学习能力的构筑,同时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判定能力、信息搜索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构筑。

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形成性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经验支持的学习,不仅仅是再认知意义下的对事实的再认识。学生根据新发掘的知识、新的经验与体验重组自身的知识结构。观察现实中的“法则”这种方式,形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表面现象,形成分析现象的能力。积极的学习动机要求学生走自己的路,在开放的动机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并调整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在使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形成自己的理论或假设,而不是马上达到教师所希望或所要求的目标。在探究情境中仔细观察的学生,将会认识到原有知识及目标知识之间的桥梁,认识到哪些是必要的学习辅助方式。另外,探究性学习不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或被过分自由结构所压抑的学习。要真正推动这个探究过程,单靠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不够的。那些认为探究活动开始后,教师必须退居后方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探究性学习也应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过程才有效。如果教师不领会探究的基本规则,就很难达到目标。这意味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动机、探究潜能和好奇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原始领会,甚至是学生的经验。学习中直接探求、探究以及经验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探究过种子如何成长为植物,从来没有种植过树木,从来没有放过风筝,从来没有爬过山,那么希望学生从内心去关心生态平衡、关心大自然、关心动物只能是纸上谈兵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第八中学)

上一篇:珍爱生命 保护自我 下一篇:高中化学起始教学思维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