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10:56:23

关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

【摘要】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主要存在原则缺失、机制单一和实施错位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测评办法的适用性、科学合理性和增强测评办法的功能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和评优选先的评选,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04年3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至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非常明确。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更加明确,高职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日益完善,更加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与此同时,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却一直是大家求而未果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受社会欢迎”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但如何把这一标准具体化并以此去评价学生在校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情况却并非容易做到的。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大多是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是以“知识为核心”并将各项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忽略了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原则缺失。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认可性和接受度不高。测评工作本身缺乏目的性,存在为测评而测评现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是为了构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学生综合测评当做了“绩效考核”,而并非“绩效管理”,这样虽然简化了工作,但是却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机制单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方面还没有走出传统模式的局限。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而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部分评价内容的内涵过于简单,如在对综合测评中占很大比重的智育评价上,往往只注重评价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多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甚少,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有的把一切东西都数量化,完全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因为我们很难说素质分79分的学生就比80分的学生差,素质测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需要。

3.实施错位。素质测评不仅是科学认识被测评者的过程,更是以此为基础的测评结果的接受过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导向,并使其内化在行为中。由于测评结果不具有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所以,素质测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效用。

事实上,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保持原有测评办法中客观的、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内容基础上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测评办法的适用性。对学生的测评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测评标准:一年级侧重专业认识、人文修养;二年级侧重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三年级侧重就业能力、职业道德。学生成长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用一个不变的标准去测评变化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首先应是由针对不同年级制定出的相应的三套测评办法组成,以解决测评办法的适用性问题。

二、测价办法的科学合理性。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都分数化是不科学的,这样既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我们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应该是这样的:除了职业能力以外,当他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就够用了,并不因他在这一方面的更高水平而改变他的价值。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调整测评细则:1.粗化测评项目,把各项活动分成政治、技术、文化、娱乐等大类,减少不必要的项目;2.区分绝对项目和相对项目,学生必备素质为绝对项目,必须强化,相对项目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达标即可,通过增加各类活动的加分权重来吸引学生有选择的参加活动;3.变绝对分数为数量级,学习成绩分段测评,尽量减少“量化”因素的影响。

三、增强测评办法的功能性。学校对所培养学生的测评工作应成为整个高职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办法不仅是检查、鉴定学生的标准,同时还应该是引导学生的路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调整的信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最终的检查,又是下一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为了使测评办法切实发挥以上作用,应建立测评工作制度,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向教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各部门提供学生动态,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调整工作的依据,同时调整测评办法有关项目标准,为下一轮学生素质测评作准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成为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事。

目前,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还处于摸索阶段,怎样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进行高职学生的知识运用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已引起教育及企业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阶段的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地向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因此,搞好在校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基础,也是优化教育教学、实现学校资源最大化效益的前提。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它将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亚平.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策略论析[J].职业技术,2009,(6).

[2]吕垚.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J].管理科学研究,2009,(8).

[3]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3).

[4]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文教资料,2009,(9).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5,(4).

[6]刘洁,邱寄帆,任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上一篇:探讨武术套路教学中示范讲解的运用 下一篇:针对中医学专业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