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关注 多一份力量

时间:2022-09-14 09:47:29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日常的生活与繁忙的学习中,我们总会需要他人的扶持与帮助,我经常会想:一个经济还未独立的大学生怎样才能尽自己之力回馈社会与国家?哪些人是最需要帮助的呢?

2003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是音乐学。作为师大的学生,我一直渴望能早些体验为人师的滋味,但这不同于做家教,我想真正的融入学生群体,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随着大一的结束,这个意愿更强烈了。大二开学不久,我在校园的宣传栏里看到“农民之子”社团的支教队员的招新海报,之前我只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有“白鸽志愿者”,却从不知道“农民之子”是做什么的?带着疑问,我来到报名地点咨询了一番。“农民之子”是北京师范大学研工部主办的学生社团,其成员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希望尽自己所能回馈社会,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农民之子”的主要的活动方式之一是支教,我理解的支教就是支持教育的代名词,给予渴求知识却又没有足够师资条件的学生以无偿的帮助,教给他们更多的知识。支教是“农民之子”的传统活动项目,主要是以北京市周边地区打工子弟学校为对象,支教队员定期去学校的课外兴趣组教孩子们知识。他们这种无私助人的精神感染了我,我决心也像他们一样尽我所能帮助更贫困的打工子弟。

我在支教队员动员大会上看到了一些反映打工子弟学校生活的记录片,其中有个调查是在城市孩子与打工子弟间询问“为什么上学啊?”,城市的孩子回答多是“为报效国家,为了好的前途啊”,在打工子弟身上十有八九是“为了自己以后不再挨饿”。听到后我心里真是酸楚不堪,我的心也被刺痛了,他们花一般的年纪却没有享受到明媚阳光的照耀,此刻我想为孩子们做一点事情的心情也更加迫切了。在笔试和面试通过后,2005年3月,我有幸成为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的一名义务支教队员,被派往安宁庄小学做音乐组的支教队员。安宁庄小学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安宁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只有四五十人,是一所设施及教学条件都十分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时间是每周日上午8?押30―11?押00,共有音乐、舞蹈、数学、英语、文学等小组。我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等待着去安宁庄小学的那一天。

终于挨到出发的日子,周日上午7?押00支教队员们准时在师大西门集合,到明光村坐车。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安宁庄小学。这里跟我印象中的学校完全不一样,只能用瞠目结舌来形容我对这所学校的第一感觉。学校占地不大,就一巴掌大的土地儿是学生活动的地方。两座砖瓦平房是教室,地面的沙土随着学生们的追逐嬉戏随风扬起。我的心里不禁起了疙瘩。但是,学生见到我们热情极了,纷纷簇拥上来叫到“老师好”,有几个活泼的学生还要带着我参观学校。看到他们天真的脸庞,求知的眼神,我在一瞬间觉得我应该担负起一个老师的责任。我看到一个在墙上的黑板上写到“欢迎北大支教同学”,“咦?怎么成北大了?”我心里想“大概写错了吧?”在与学校老师接触后,更正了这个小错误。以后就再也没错过了。后来才知道这块小黑板就是学校的通告工具。学校的教学设施比我想像的还要贫乏,除了几台录音机和一架电子琴,再也没有其他的教学设备了。

支教的课堂上,我教给孩子们简单的音乐知识,教他们打节奏、唱儿歌,有个支教队员带来小型可外放的VCD机,我便找流行、古典音乐CD给他们听。不过可不要小瞧他们哟,像《两只蝴蝶》、《猪之歌》、《丁香花》、《小薇》等我都没仔细听过的流行歌曲,他们都已唱得滚瓜烂熟。有些二三年级的小女生竟然喜欢听刀郎的歌,强烈要求我放《2002年的第一场雪》。有堂课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安排他们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歌手或歌曲,结果竟有好多我都没听过的歌曲,弄得我不禁感叹我已落伍了,孩子们却洋洋得意起来。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无形中也建立起师生间平等友好的关系,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孩子们在课后也愿意与我交流了。在支教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儿的老师、学生都很热情朴实,几个小女孩还时常给我野花和“戒指”等小礼物,这是我作为一个小老师最开心的事了。但是对十多岁的孩子来说,不管课堂上的东西多有趣,还是外面的世界更有吸引力。课间时,我会和孩子们玩到一起,同他们丢沙包,若谁被不幸打中就得唱学过的歌曲,寓教于乐。日子久了,我也在教学中体会到了乐趣,不会站上讲台就紧张,反而会期盼每个周日的到来,因为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刻都是快乐而充实的。

这次支教还有段特别难忘的经历,那就是要准备参加在首都图书馆礼堂举办的“同在蓝天下,共谱图书情”六一联欢会节目预选。在经过近两个月音乐兴趣小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初步从音乐兴趣小组选定了15个人组成一个合唱组,从舞蹈兴趣小组选了15个人,想要以歌伴舞的形式来表演江苏民歌《茉莉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后发现《茉莉花》曲调婉转,演唱时加花处较多,大部分合唱组队员音准问题难以解决,无法进行感情上的处理,与舞蹈组的队员配合起来也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我不得不放弃这个排练。由于时间较紧,就决定组织一个“儿歌联唱”,让孩子们表演自己喜爱的歌。最后选定了《送别》、《一只蝌蚪》两首不同风格的儿歌。

在对《送别》进行歌曲处理,提高学生歌唱质量这方面我结合学生们的情况想出了一些办法。在歌曲教授过程中我发现十岁左右的孩子对比较形象生动的知识解释接受得较快,他们不喜欢很多枯燥的理论性问题。我便找了资质稍好的学生刘倩做指挥,教了几个简单的指挥图式,另外刘倩是三年级的班长,在同龄人中也较有威信。我的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送别》主要由指挥控制强弱,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形象的指挥手势(见下面歌曲分析),联想送别的场景,这样更助于表达歌曲中的感情,如:“我”要远离家乡到外地上学,父母在车窗外目送你离去,开车后你望着父母亲的身影在远处逐渐缩小乃至消失,类似与好友分离的情景在学生脑中形成后,他们便更容易理解、表现歌曲。我将总体感觉讲给学生听并留给他们想像的空间:思念、悠长、抒情的,表达对亲朋的不舍或是对儿时以往情景的怀念,声音上要求连贯、柔和,个别字句“扬”起来。(注:()内为指挥手势)

长亭外(向上),古道边(下),芳草碧连天(圆滑弧线);晚风拂(上)柳笛声残(下),夕阳山外山(弧线),放收扬长避短延长

天之涯,地之角(上),知交伴零落(下);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下)――高潮部分

最后是第一句的重复,渐慢,想像夕阳西下的景象。

在声音细节上,要求轻唱不要太重,可结合“u”母音来练声,让学生体会火车鸣笛的回响感觉,注意归韵,我示范并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的口形“o”,要求夸张地咬字,强调唱歌时讲求句子的连贯性,大多数学生都做得很好。

《一只蝌蚪》是一首韩国儿歌,是由我和一名韩国支教队员孙周荣共同教授完成的。此曲活泼生动,表现池塘里小蝌蚪活动的景象,曲调容易上口,在演唱时也有简单的形体动作表演,在韩国少儿中十分流行。孩子们在听完这首歌的CD和孙周荣的表演后十分感兴趣,很快就学会了。至于《茉莉花》,好多孩子反映不想放弃这首歌,表示他们会尽力学好的,为了不让孩子们的上进心受挫,我决定将合唱改为领唱与伴唱的形式,挑选音准、音色较好的刘倩和郭雨欣领唱《茉莉花》部分稍复杂的曲调。然后,编配电子琴的伴奏来承接三首歌曲。

节目验收的那天,孩子们尽心尽力表演,终于“儿歌联唱”这个节目被选中了。我和孩子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之所以这么有成就感不仅是因为这次联欢会汇集了北京市十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和右安门二小的学生们的节目,而且也是因为成功地向社会与关注打工子弟的人们展现了我们取得的成绩。在2005年6月3日正式演出的那天,我们都很兴奋也很紧张,那时的心情至今我也能感受得到。除了作为儿童联欢会所共有的欢笑和快乐,其中有很多原创的节目,十分感人地反应了打工子弟小学孩子们的心声,表达了他们渴望平等、渴求知识的愿望。我们的节目是最后一个,压轴哦,当天我作为安宁庄小学支教的负责人,心里更是说不出的高兴,结果没令我们失望,《一只蝌蚪》在儿歌联唱中赢得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联欢会后的周日我接到“农民之子”的通知,中央台记者受我校邀请要去安宁庄小学做一个有关打工子弟学校现状的节目,我也陪同前往。当天,我们去了一个学生的家中对她进行了一次家访。全家三口挤在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用胶板临时搭建的屋子里,她家就住在安小附近,像她这样的住户在这就有十多户,我根本无法想像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毕竟我来自城市,从小在亲友宠爱下长大,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丰衣足食的生活,从未为自己的生活、学习道路担忧过,但是在亲身作为一名支教队员来接触这些打工子弟的时候,真的被他们那颗在艰苦条件下求知的心打动了。

当我们要结束这个访问时也是我们结束这学期支教的时候,安宁庄小学的教导主任对我说“你已具备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能力”,听到这话,我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这段时间我的付出、我的能力得到肯定,忧的是这批孩子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都不多,又何谈到学习类似音乐这样的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呢。在做支教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发现参加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证实了我社会实践的能力,更在于我为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的教育尽了一点薄力。

在支教结束后,我仍旧无法相信,在这花花绿绿的城市里,真的存在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的父辈为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做出了常人不能做的贡献,而他们却在为害怕失去一个稳定的课堂而担心,为能有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而烦恼,在整个支教的过程中,我付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精力,也得到了许多关于这个弱势群体教育的感悟。

我认为教育者在保证这些孩子们基础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对他们艺术素质培养的教育。据了解,目前有不少打工子弟由于受人歧视或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对社会产生憎恨情绪,性格上出现忧郁、自闭等问题,而音乐是人类无形的语言,许多科学实验也证明了可以通过音乐来进行心理治疗,我相信尤其是对身心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音乐素质教育对他们健康身心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在支教过程中,我发现以音乐为媒介,通过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节目排练,某些以前不爱说话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增强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人际交往有障碍或是自卑的孩子,你只要适当的关注他,多说鼓励的话给予其自信与肯定,他就会感受得到,就会用积极的行动来回应。尽管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支教队员对这些孩子们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微薄得犹如零星火焰,但我相信这点星星之火也可燎原。我期待更多的人关注这群可怜的孩子,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却将永远存在!”

田丛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上一篇:音乐与情感 下一篇:中外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