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时间:2022-09-14 09:17:10

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感到厌烦,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要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笔者对中职政治教学创新教育的举措作以下探讨:

一 政治教学中主体兴趣的培养

学生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1.通过活动产生兴趣

牛顿在看到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后,发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政治课教学要把理论变成“活动”,政治课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讨论式”“仿真式”“参与式”“竞赛式”等。可视教学内容不同,灵活运用。

2.创造民主氛围调动兴趣

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教科书是绝对权威”等观念,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形成师生间的能动对流,使学生觉得不是在接受,而是在研究,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

3.预植“期望”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来不会说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而是不断鼓励他们,不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其增强自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答非选择题时,只写几个字或一句话。按照习惯会找出来问为什么不写完,留那么多空干什么。我不是这样,只要学生有一点思维方式的突破,有一点靠谱,我都会及时表扬他。事实证明当学生有兴趣了,他肯定会学好。

二 建立多边互动合作学习

1.上课试讲,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

在每节课的进程中,特意选择一个或两个带有适度挑战性而跨度小的教学内容,分别精心设置便于学生上课试讲的小课题。提前一周在班上下达课题教学任务,让学生按学号顺序分别对应于小课题,要求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做好上课试讲的充分准备,到下周新课时走上讲台,代替教师上台试讲。学生讲完后,教师着重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把握程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灵活度、教学方法的恰当度、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板书设计的精美度、教学姿态的自然度六个方面加以扼要性的讲评,并适当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给以适当拔高鼓励性记分。要明确告知学生,上课试讲所得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

2.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讨论是一种众人熟知的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讨论的关键是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题目应是学生普遍关心的、有争议的话题。同时,在组织讨论前教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和估计,对学生提出的某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能及时准确地给以纠正,甚至进行批评,否则就失去了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本来意义。

三 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积极思维。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该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用前所未有的新知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成为质时,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思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唯此才能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领导者。它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任重而道远的。

上一篇:抓好基础训练 写好快速作文 下一篇:课堂教学不合拍现象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