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种植技术、发展珍稀树种、提高林业品相

时间:2022-09-14 07:13:24

创新种植技术、发展珍稀树种、提高林业品相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珍稀树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而创新种植技术、发展珍稀树种,是提高林业品相、促进林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林业发展不仅仅依靠于研究人员的理论性研究,更需要的是用新型的技术、广袤的市场,来调动林业种植人员对珍稀树种的市场化栽培。

[关键词]技术创新 珍惜树种 林业品相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314-01

前言

林业的发展方向是一项产业链式的发展方向,涵盖有物种保护、林下经济、生态发展等多方面的同时致力。我国的地域广阔、气候多变、水土丰富,这就保证了我国的珍稀树种品种丰富,种类繁多。但是因为技术的限制以及认识度的缺乏,导致很多珍稀树种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在其生态价值、药用价值等方面。所以加快林业种植技术的创新,推进发展珍稀树种,大幅提高林业品相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林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种植技术的多方限制

在我国的林业发展方向上,尽管多数是以国家林业局等国有制、集体式的形式进行林业产业发展的,但是也有家庭林场、个体林场等产业存在。这种小块林地的私有化经营模式已经在我国大为盛行,并占据很大的市场,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就是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个体缺乏对林业种植技术的掌握,使得:选择普通树种进行栽培种植技术容易,却也经济效益低;珍稀树种进行培育经济效益高,但是种植技术困难。

1.2 珍稀树种资源的利用不完善

珍稀树种的稀有性、珍贵性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并且对珍稀树种不断的发展也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1]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而言,珍稀树种具体有什么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药用价值甚至是观赏价值,都是大多数林业种植者所不知道的。其实,不仅仅是林业种植者,即使是从业研究员他们对珍稀树种的实际价值也是探索阶段,受到认识、技术、伦理等多方因素的限制而未能全然窥探。同时因为研究水平的限制、群众认识程度的限制,导致了珍稀树种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例如:种植面积小,利用率低等。

1.3 林业品相问题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并在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保持,是利用林木的自然属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下我国的林业品相十分狼狈,既没有保证到其原本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性原则,也没有在国民经济组成中占据其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对珍稀树种的林业种植。林业品相不够尽善尽美,是对林业资源的巨大浪费。

2、提高林业品相的应对措施

2.1 珍稀树种种植技术的普及

林木种植的观念正在不断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这也就需要转变林木种植的发展思路,对珍稀树种更是应该研发、普及其种植技术。珍稀树种的种植技术普遍要注意的就是:生长环境中的土壤和温度,繁殖技术中的扦插、播种方式的适用性选择,幼苗的移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举例说明红豆杉的种植技术:红豆杉主要采用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收集种子在 9 月左右采收洗净,混湿沙贮藏,要注意种子的休眠特性,且自然条件下发芽周期长;之后要注意幼苗的越东打理;幼苗移栽的炼苗播种苗或扦插苗经培育时,也要注意株间距、施肥、遮荫和灌溉等。

2.2 普及珍稀树种的资源优势

珍稀树种不仅在其原始基础的木材上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在其生态、药用、观赏等方面也有很多创造经济效益的地方。农民只要能够在适宜的气候下,结合种植技术的支持,选择合理的珍稀树种,种植珍稀树种就能够得到丰富的财富,所以进行珍稀树种的资源优势的普及是十分创收的举动。举例说明:楠木、樟课常绿乔木等,树木通直、数质优良、有香气、强度中等在家具、造船、雕刻、精密木模等方面有重要应用;红豆杉,常绿大乔木,珍贵的药用树种,其中的紫杉醇具有抗癌等要用功效。

2.3 整体提高林业品相

发展绿色产业经济,注意林业生态化、可持续性的发展,提高林业品相。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坚持林业发展生态化原则,加快经济财富的创收,与此同时更加注意我国整体林业品相的保持和提高。加强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用现代技术的进步来维持林业品相,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其中包括许多科技含量高的问题,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来进行整体林业品相的发展。

结语

我国的林业发展的当下局势并不够完美,但是珍稀树种的价值已经在慢慢被发现,种植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林业品相也在紧步提高。家具、地板等需求越来越注重品质,医药、观赏等作用渐渐被发现。努力发展珍稀树种的经济性栽培具有很大市场。

参考文献

[1] 杜元民.陈芳.古丈县珍稀树种资源与保育现状及对策 [J]. 湖南林业科技,2011(03):3-7.

上一篇:配电线路防雷分析与问题解决 下一篇:汽车零部件采购质量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