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时间:2022-09-14 06:49:57

如何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已经成为英语教师的工作重点。教学实践显示,教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收到了很大成效。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角色置换;趣味化教学;多样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35-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转换教师角色,将主置让给学生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英语的能力是教育界长期关注的课题,我校也提出了改变英语教学思路以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从自己所教学科实际出发,在同教研室老师的配合下进行了教改的初步探讨。

把部分讲台让给学生实行师生角色置换,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技术,它让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角色。

英语课堂上试图通过合理有序的角色置换,让师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种心理战术,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消除师生之间的膈膜,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同时让学生清楚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音、电脑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课前热身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不但可以增强学生上课的新奇感,为学生主动参加小组活动创造条件,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认真听课,获取新知。有关的有英语配音的动画片或短剧,学生很有可能听不懂,这就刺激了他们想听懂英语的愿望,从而渴望求知的一种心理状态。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营造英语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简单的英语绕口令,英语小游戏,播放一段跟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或是让学生用英语展示自己的各种才艺。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动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习一门语言,不单单是学习有关语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运用这门语言的能力,语言归根结底是用来交流的工具。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学习句型,我首先插入一个“快乐接龙”的游戏,学生以组为单位,看哪组又快又准地把句型从第一个传到最后一个。在学生熟练了这一句型后,分小组进行英语交流,老师逐组检查指导,及时辅导,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对于出色的展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都行动起来,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动”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提高了注意力,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当讲classroom,sitting-room,reading-room,dining-room等词汇,可以采用图片的方法;另外还可由classmate引出,schoolmate,tablemate,roommate等词。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一些知识点的由来,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学过east,west,south,north四词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news(消息)一词主要是取自东、西、南、北四个词的首字母,目的在于表明消息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在上口语课时,把整个课堂变成一个交际情景: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多媒体演示对话背景,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自制道具,老师走入学生当中一起充当一个角色,学生自导自演,从学生单独讲演,到两人对话,到四人一组演小话剧,直至全班参与。

综上所述,要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向素质教育转化,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上下功夫,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个不错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组编.心理学教程.

[2]李雁.浅谈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04期.

[3]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下一篇:高职美术教学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