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时间:2022-09-14 04:40:39

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有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绝大多数经济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和新古典价值理论体系并不陌生,但对于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却知之不多。本文旨在介绍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并且将其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进行比较,找到这两种价值理论体系的相通之处,然后通过这些相通之处从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的视角解读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斯拉法价值理论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比较

相关文献综述

皮罗·斯拉法(Piero Sraffa)英国著名的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1930年开始在凯恩斯的帮助下,斯拉法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卷本《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的编订工作。1960年他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这部著作为新剑桥学派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价值理论的基础,斯拉法也因此成为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用商品生产商品》的成功出版意味着斯拉法价值理论的成型,斯拉法价值理论成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相并列的三大价值理论体系之一。后凯恩斯主义者和新李嘉图主义者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了价值理论的基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运用斯拉法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得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观点,同时有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可以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斯蒂德曼(1991)就认为即使放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用斯拉法的分析方法同样可以得到马克思的结论。米克(1979)认为斯拉法的许多基本观点与马克思的体系是一致的,“斯拉法的程序所反映的基本观点正是马克思试图用他的劳动学说来表达的这种观点”,但“斯拉法的程序比马克思的程序更为清楚和有效”。

而另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特别是我国国内经济学家则认为斯拉法的体系并不能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甚至认为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根本就不能并列。丁堡骏(2001,2003)认为虽然斯拉法的某些概念和某些分析方法与马克思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但是并不能就此说明斯拉法的这种实物关系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关系体系是相互贯通的,更不可能按照斯拉法的思想去研究马克思、放弃多余的劳动价值理论,而相反,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斯拉法和斯蒂德曼。

魏埙(2001)认为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体系“与新古典主义的价格论和分配论相比,还是有其进步和科学意义的”,但是“与马克思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以及固定资本等基本理论相互比较,斯拉法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理论科学、深刻、系统和全面”,所以“某些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试图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取代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错误的”。

鲁品越(2001)将价格形成机制分成三个层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最为深刻,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与本质的理论”,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中间层次,“指出了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各个产品之间的客观联系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而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价格决定机制的最表层,“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成交价格”。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分层分析,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做了分析,并统一了分析的框架。

白暴力(2011)认为价值的范畴包括三方面内容,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而斯拉法的价值价格理论体系仅仅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计算问题;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则研究了价值与价格的本质,揭示了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研究了第二个层次—价值的实体问题,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则只是研究了价值价格理论的第四个层次市场价格理论。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的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行比较,使得经济学界一直在相互争论的三大价值理论体系的比较问题,得到了统一的认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进行比较。分别研究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斯拉法价值理论的比较。本文在研究马克思价值理论与斯拉法价值理论区别的同时,更加侧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相通之处的研究,找到两种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并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读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普遍地将商品价值归结为人类的劳动,而且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有用性质的劳动,而是指共同的人类劳动及抽象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用公式表示为W=C+V+M,W为商品的价值,C为不变资本,即投入生产中的固定资本与原材料的价值,V为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工资,M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的价值转移到了新商品中,价值不发生变化,由于不变资本也是由劳动创造,所以C也被称为物化劳动或者死劳动。而由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所以其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了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即V+M,所以这一部分被称为活劳动。而一种商品的价值增值便来自于活劳动。

假设W=P·Q,W为整个社会所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总价值,P为单位商品的价值,Q为商品的数量,则P·Q=C+V+M,及所生产商品的总价值等于死劳动加活劳动之和,P=(C+V+M)/Q,即单位商品的价值为每一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之和。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从建立简单的仅能维持生存的生产方式开始的,这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其简单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将价值或者价格引入其中得:

280Pw+12Pi=400Pw (1)

120Pw+8Pi=20Pi (2)

其中,小麦的价格为Pw,铁的价格为Pi,令小麦的价格Pw=1,求解上面的方程可得Pi=10,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

再引入三种商品的生产,小麦、铁再加入猪,其中生产方程如下:

240夸特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同样假设小麦的价格为Pw,并且令Pw=1,假设铁的价值为Pi,猪的价值为Pp,则方程为:

240+12Pi+18Pp=450 (3)

90+6Pi+12Pp=21Pi (4)

120+3Pi+30Pp=60Pp (5)

解该方程组得:Pi=10,Pp=5。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等于2只猪。

将上述生产方程扩展到K个部门,令A为每年所生产a商品的数量,B为每年所生产b商品的数量,C为……,依次类推。我们称Aa,Ba,……Ka为生产A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商品a,b……k的数量;Ab,Bb……Kb为生产B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相应商品的数量; AkBk……Kk为生产K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的abc……k的数量。再假设Pa,Pb……Pk为商品a,b……k的价值,则生产方程为: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AkPa+BkPb+……+KkPk=KPk

以其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当作自由变量,设其价值为1,则由K-1个未知数和K-1个方程最终可求解出各个商品的价格Pa,Pb……Pk。其中Aa+Ab+……Ak=A,Ba+Bb+……+Bk=B,……,Ka+Kb+……+Kk=K 。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假设是在两部类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为生活资料的生产,则马克思的生产方程为:

C1+V1+M1=W1

C2+V2+M2=W2

其中,W1是第一部类所生产商品的价值,W2为第二部类所生产商品的价值,C1,C2,V1,V2,M1,M2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相对应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如果简单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则必须具备三个实现条件:I(V+M)=IIC;II(C+V+M)=I(V+M)+II(V+M);I(C+V+M)=IC+IIC。其中I代表第一部类,II代表第二部类。

假定生产的K种商品中有一种商品是劳动力,设其为i,则Ia+Ib+……Ik=I,劳动力的价值为Pi,这一价值仅仅够维持劳动力的生存。还有另一种商品就是管理者或者是资本家,假设其也要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设他们为j,Ja+Jb+……Jk=J,资本家要得到的报酬为Pj,这一报酬也只能维持其生存,使其可以参加再生产,因为是简单再生产,所以不存在超过其生存需要的利润。由于资本家和劳动力的价格都是仅供维持生存的价格,所以二者应该相等,都等于维持生存的费用,即Pi=Pj=Pl。这样在斯拉法生产方程中还有K-2种商品,将这K-2种商品抽象为一种大的商品即生产资料,用C来表示,他们也只用一种价格,用Pc来表示,Pc可以理解为这K-2种商品的价格指数。则上述斯拉法方程就可简化为:

CcPc+IcPl+JcPl=CPc

Ci+jPc+Ii+jPl+Ji+jPl=(I+J)Pl

因为劳动力的生产和资本家的生产都是人的再生产过程,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可以看作是同一种商品的生产,他们的生产都是为了维持人的生存而已,所以没有区别。当他们投入生产过程时则是两种商品,因为他们所执行的功能不同。

斯拉法的这一简化方程与马克思的两部类生产方程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斯拉法的这一简化方程要想顺利地进行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C=Cc+Ci+j;I+J=Ic+Ii+j+Jc+Ji+j。这两个条件是斯拉法体系自行更新的必要条件。与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进行对比,条件:C=Cc+Ci+j就是马克思简单再生产条件的第三公式I(C+V+M)=IC+IIC,条件:I+J=Ic+Ii+j+Jc+Ji+j正是马克思简单再生产条件的第二公式即II(C+V+M)=I(V+M)+II(V+M)。而斯拉法方程要想解出产品的价格,还隐含着一个条件。注意最初的两种商品的生产方程: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其相对价值为1吨铁=10夸特小麦,这一比例正是12吨铁与120夸特小麦相比的结果,所以两种商品斯拉法生产方程隐含着一个条件:12吨铁·Pi=120夸特小麦·Pw 。在上述斯拉法两部门简化的方程中这一隐含条件可表述为(Ic+Jc)Pl=Ci+jPc。这个条件正是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的第一公式I(V+M)=IIC。所以,斯拉法的无剩余生产方程与马克思的两部类简单再生产方程是完全相同的,其运行和实现条件也完全一样。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简单再生产过程中斯拉法价值体系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实质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共通的,其结果也十分相似。在斯拉法的原著《用商品生产商品》中并没有将整个社会的生产分为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而是将整个社会生产泛泛的划分为K个部门,如果斯拉法可以将生产部门划分为消费和生产两个部门,可以得到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相同的条件。

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本文假设剩余率为R,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剩余率R应该相等,如果不相等,通过市场竞争可实现相等,则上述斯拉法体系就变成了:

(AaPa+BaPb+……+KaPk)(1+R)=APa

(AbPa+BbPb+……+KbPk)(1+R)=BPb

……

(AkPa+BkPb+……+KkPk)(1+R)=KPk

在这一体系中Aa+Ab+……+Ak≤A;Ba+Bb+……+Bk≤B;……;Ka+Kb+……+Kk≤K,这也就是说,每一商品生产的数量至少等于所有各个生产部门合计起来所消耗的数量。在这个体系中,假设一种商品的价格为1,则它包括K个独立方程,这些方程决定K-1个价格和剩余率。因为存在剩余商品,所以改变原有的假设条件,工资和利润要对这部分剩余进行分割,工资和利润不再是只能够维持生存之用,而是都会存在剩余。这就可以把工资和利润从先前的方程中剔除,即不再视其为一种商品的报酬,重新建立一组新的方程:

(AaPa+BaPb+……+KaPk)(1+r)+LaW=APa

(AbPa+BbPb+……+KbPk)(1+r)+LbW=BPb

……

(AkPa+BkPb+……+KkPk)(1+r)+LkW=KPk

在这个方程中Aa+Ab+……+Ak≤A;Ba+Bb+……+Bk≤B;……;Ka+Kb+……+Kk≤K;LaLb……Lk使生产部门中生产A,B……K产品分别使用的年劳动量,并且规定他们是社会全部年劳动量的各个部分,假设整个社会年劳动量等于1,即La+Lb+……+Lk=1。由于国民经济体系需要更新,所以必须从最终产品中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一项一项地扣除,余留的便是整个社会的纯产品,也就是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我们也令其等于1。即[A-(Aa+Ab+…+Ak)]Pa+[B-(Ba+Bb+…+Bk)]Pb+…+[K-(Ka+Kb+…+Kk)]Pk=1。在这里斯拉法体系暗含着一个假定,就是社会全年的劳动量总和等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也就是等于全社会年纯产品价值总和,即[A-(Aa+Ab+…+Ak)]Pa+[B-(Ba+Bb+…+Bk)]Pb+…+[K-(Ka+Kb+…+Kk)]Pk=La+Lb+……+Lk。从中可以得到单位商品的价值:

其中,La+Lb+……+Lk为社会全年劳动量,在价值上它等于社会全部纯产品的价值,[B-(Ba+Bb+…+Bk)]Pb+…+[K-(Ka+Kb+…+Kk)]Pk为部门B到部门K的全年全部纯产品的价值,他也正是花费在B部门到K部门全年的劳动量。所以上式中分子就有两种解释:第一,它是A部门全年纯产品价值总和;第二,它也是花费在A部门全年劳动量的总和。而分母则为A部门全年纯产品的数量。由此可以得到一种商品单位价值也就是其每单位纯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它等于该生产部门全部活劳动的总量除以纯产品的数量,即每单位纯产品中所包含的活劳动。即P=生产该产品活劳动总量÷该产品纯产品的数量。

再将这一结论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对比,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劳动价值理论W=C+V+M,及社会全部产品的价值总和等于物化劳动加活劳动,并且设W=PQ,其中P为单位商品的价值,Q为商品的数量,所以PQ=C+V+M,P=(C+V+M)÷Q,这就是马克思对价值的第一个定义:每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全部劳动的数量,P=劳动总量÷商品总数量。将马克思W=C+V+M扩展到整个社会生产,假设社会中生产K种商品,每种商品的价值为Pi,则, QLi为生产的第i种商品的数量;,QFi为生产中所消耗的第i种商品的数量,其中QLi≥QFi以保证整个经济的运行;Vi, M=Mi;所以W=C+V+M就可以变形为:,将上式变形可得到:。这个公式说明社会全部纯产品的价值等于社会全部活劳动的量。在此将第一种商品单独提出,作为例子来分析其价值量的决定,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分析与第一种商品完全一样,不再一一进行分析。令,,则上式可以变形为:

其中,V1+M1为第一种产品中所包含的活劳动的量,Q1L-Q1F为第一种产品的纯产品的数量。由此可得到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第二个定义:每单位纯产品中所包含的活劳动,P=活劳动的量÷纯产品数量,而这一定义与先前论述的包含剩余产品生产的斯拉法体系中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一致。

结论

无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还是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价值理论如出一辙,使用了相通的方法,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都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社会商品的总价值等于社会全部劳动数量的总和,单位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定义:

P=(物化劳动+活劳动)÷商品总数量

P=活劳动÷纯产品的数量

从思想实质上来看,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体系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只是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使用了更强的数学工具,更加公式化地表达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公式化的表达使得斯拉法体系不易让人清楚的理解。但只要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的表述,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思想理解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形式上的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就能透过一系列方程理解到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Sraffa,Piero.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A Comment[J].The Economic Journal,1962(72)

2.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1)

3.丁堡骏.按照马克思思想研究斯拉法—答斯蒂德曼[J].税务与经济,2003(1)

4.郭熙保.斯拉法标准商品理论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5.胡代光.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6.鲁品越.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J].财经研究,2001(4)

7.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M].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79

8.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巫宝三译.商务印书馆,1963

9.王岩.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0.魏埙.当代一种独具特色的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介评[J].南开学报,2001(6)

1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扬·斯蒂德曼.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吴剑敏,史晋川译.商务印书馆,1991

13.杨玉生.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界各种观点的评析[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14.杨玉生.价值·资本·增长—兼评西方国家劳动价值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5.伊恩·斯蒂德曼,李嘉图,马克思,斯拉法[C].载于伊恩·斯蒂德曼,保罗·斯威齐编著.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

16.张峻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J].南开学报,1997(1)

上一篇:未来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理论建构 下一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