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国学教育

时间:2022-09-14 02:44:22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国学教育

摘 要: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当今教育,国学已经慢慢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能够撷取国学的精髓,让学生从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知识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洗礼,从而培养良好人格、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操。

关键词:语文;国学;融合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当今教育,国学已经慢慢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能够撷取国学的精髓,让学生从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知识的熏陶,获得精神的洗礼,从而培养良好人格、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操。

一、提供阅读经典的时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如果每次语文教学只是对国学经典美文“一点而过”,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则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读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

二、巧设渗透国学的环节

经典国学中,很多的作品都是如同中国画一般,讲究虚实相生。如何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蕴含,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语文教师可巧妙而又充分地利用这一空间,适时进行国学渗透教育。例如《杨修之死》中,杨修死的主要原因是恃才傲物。由此引出学生对传统美德“谦虚”的讨论:或讲故事,或引名言,更有同学从《易经》的“谦”卦中发现了“谦虚”的本质:谦卦艮下坤上,艮为山,坤为地,地中有山,内高而外卑。君子观此卦相受到启发:“才高不自许,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原来谦虚是我们的祖先从观察自然变化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符合天地之道。这样,同学们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谦虚的重要,更对我们的传统文明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历史杨修的死的谜底就此揭开,这也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启示。当学生所掌握的经典诗文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让学生对诗文经典名句进行分类整理:哪些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哪些是描写人文景观的,哪些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的……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既可以复习记忆中的诗文名句,又为运用诗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就理解了诗句的内涵。

三、汲取文化典籍中的营养

语文中的文言文部分,可谓是对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渗透的有利载体。一方面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吸纳其中的精髓。就比如说孔子,孔子是开创儒学经典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在孔子的著作中《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蕴藏的丰富的道理至今仍被人们深信而奉为经典。如“入则孝”提倡在家要尊崇孝道,“出则悌”则提倡与人交流要符合基本的人际伦理要求,言简而意赅的表达,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思想,在家庭、生活、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教育中就能够巧妙运用古籍引导弟子审视自我,感悟人生。如孔子向儿子和弟子提出学《诗》的要求:“不学《诗》,无以言。”他更时时引用《诗经》中的语言来教育感化他们:子夏请教“三无私”,孔子回答:天无私心覆盖大地,地无私心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心照耀大地。《诗经》中讲:“商汤不违天命,治好了天下。商汤生逢其时,时时都在成长,无时无刻不在向上天祈福,由于对上天恭敬,上天让他做九州之王。”(《孔子家语》)孔子用《诗经》中商汤的故事诠释了天地无私的内涵。怪不得子夏突然起身说:“弟子怎敢不记下先生的教诲。”子贡请示孔子:“学习使我疲倦,研究道义受到困扰,我想侍奉君王得以休息,可以吗?”孔子说:“《诗经》上说:侍奉君王时时都要温和恭敬,办事处处都要小心。侍奉君王如此困难,怎能休息?”……子贡说:“我想去从事农桑得到休息。”孔子说:“《诗经》上说:‘白天割草,晚上搓线拧绳,赶紧修缮房屋,又要开始播种了,耕田如此困难,怎能休息?’”子贡说:“我将永远得不到休息了。”孔子最后说,坟墓,才是君子休息的地方。子贡说,死亡的意义真大啊!君子死后才得以休息。(《孔子家语》)子贡感慨的是,他从《诗经》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君子当自强不息。……孔子就是这样不失时机的用《诗经》。作为现代社会的教师,也要以孔子的教育方法为典范,通过规整学生的言行,用古典美文浸润他们的心灵,内化为他们内在的品质,对其成长一定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搭建传承国学的平台

在初中语文中渗透国学,不是通过一堂课就能达到教育目的的。而是要从整个大环境着手,利用校园文化,让国学成为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内容之一。如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不同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泛读,还可以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总之,初中学生读经典,不但能培养其内涵,也可以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但要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不仅要借助语文教学的力量,还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是汲取国学营养、弘扬国学传统的有效途径,由此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上一篇:幼儿语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控制自我评估与传统评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