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的分析

时间:2022-09-14 02:11:10

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的分析

[摘 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生变电(2012)180号文件提出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运维一体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作业流程进行优化,使得资源配置得到良好的改善,促进资源效能的提高,对作业效率与生产效益进行改善。但是在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改善。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346-02

国家电网公司在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所谓运维一体化,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有效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成功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

一、当前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实施现状

当前,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以下简称“运维一体化”)实施的最好选择是将一部分一次检修人员调整到变电运维中心去,并入到变电运维操作组中,和变电运维操作站中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展设备的D类检修与运行操作。同时,利用好检修人员的培训以及带动作用,以此来促进运行人员对设备维护技能的逐步提高。这个阶段是运维一体化实现的过渡阶段,要求能够最终实现运行和设备的不停电维护以及消缺工作(包含有D类检修)的运维一体化。同一组的运维人员需要承担起设备巡视、操作与维护、缺陷处理等相关的任务,并对设备维护与消缺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工作和风险防控工作进行自觉的落实,对设备维护、消缺的质量控制以及修试、验收记录资料等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二、运行维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现场作业过程安全管控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下,有很多设备都需要进行停电检修或者是在检修的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变更,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运行人员来进行严格的把关。在设备进行检修之后由专门的运行人员来负责验收,形成清晰的职责范围,同时对于现场安全措施、工作质量管控等都有具体安排,这些工作都落实到位,安全监督就到位了。运维一体的实施,出现了“一人多角”的情况,也就是让一个人同时充当工作票签发人、工作票许可人、工作负责人等多项角色。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工作签发、许可、检修、验收以及工作的终结都可能成为走过场的形式,使得曾经形成的监督管理体系不能够发挥作用。

2.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都在增大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下,运行、检修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劳动强度,工作耗时也往往较长,在实行运维一体化之后,运维人员则需要在单一的工作中同时对运行人员与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承担。例如220kV停电检修业务,就需要停电做安全措施,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到两个小时,同时加上检修的过程,就会产生出很大的工作量,同时又相当繁琐。因此,工作人员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工作,这样很容易让工作人员产生精神疲劳,使得安全风险大大增加。

3.当前阶段缺少复合型运维人才

运行与检修的工作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别,当前阶段还缺少那种能够做到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变电运行、检修工作的具体对象都是电力设备,但是运行工作要求的是具备较强综合性知识,而检修工作要求的却是具有良好的专业性知识,例如一次、二次、试验等。很多专业的员工对于其他专业的工作往往只是熟悉其原理与流程,可以很好地配合完成工作,但是却没有跨专业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大检修模式所需要的就是能够用最少的人力资源来对综合性的任务进行完成,在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明显缺少的就是一岗多能与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运维人才。

4.从基础的工作来看,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标准与流程都需要重新进行定义

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之下,通过“两票三制”的实施可以很好地对电力人员在工作中的违章现象进行杜绝,为安全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模式之下,运维人员需要在单一 工作中既承担运行人员的工作职责,又承担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这就使得原来的工作标准与流程已经不再适用,需要重新修订工作标准与流程。

首先,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运维一体化的实施,使得现场安全管理中的相互监督的作用不能发挥,只能够是依靠班组内部来加强监护,因此需要对内部监护机制进行制订并完善。其次,需要对工作标准进行重新定义。运维一体化工作对运行与检修工作进行了整合,原有的变电运行与设备检修工作的标准都是针对单一工作性质下的工作任务的,已经不能对当前的要求进行满足。因此,需要对设备维护、消缺工作的项目进行明确,并及时编制出和维护、消缺项目相关的现场标准作业指导书以及现场作业控制卡。同时还需要构建起能够适合运维合一的现场安全与设备管理制度。

三、加强运行维护一体化的措施

1.进行业务划分,制订合理方案

首先需要对变电运行以及变电检修的专项作业项目从简单到困难进行仔细的区分,然后进行打包分块。根据运维一体化和运维人员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阶段性实施的运维作业项目,并制订出合理的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总体方案,根据方案与项目来分阶段的开展运维业务。

2.加强部门整合,做到职责一体落实到人

对变电运行、变电检修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分别设置集控组与运维组。集控组的主要任务是值班以及正常设备巡视,运维组主要负责的是运行停电消缺检验。同时运维组当中的任务中也需要设置不同的职位与职责,例如运行、检修需要有独立的职责。任何工作都要明确具体的内容和责任,同时在现场安全监督管控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进行加强,尽快实现组织机构、人员职责的一体化。

3.加强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开展集中培训,进行分段移交。一方面,根据业务的具体划分,对运行与检修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分阶段逐步扩大运维整合的范围。进行集中培训是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的重要步骤,通过培训之后的运维人员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运维业务工作,逐步实现部分业务的运维一体化。在另一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将培训的力度、深度与广度增强,使得一岗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增加,并通过新增加的一岗多能综合型人才来促进运维业务的整合,彻底实现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

通过培训来有效提升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运维一体化的实现对于一岗多能、一专多能的要求较高,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更加有效推动运维一体化,为此还需要将培训工作有效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中,使得人员技能与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使得运维一体化建设可以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保障。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合理的运维一体培训计划。将新增的维护类检修作业项目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并进行三个阶段的培训和考核。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针对那些技术技能要求相对简单的业务,例如更改微机保护装置定值、设备防锈补漆工作等等。第二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则是对于技术技能有了相对较高的要求,例如蓄电池放电、变压器呼吸器矽胶更换。第三阶段的培训则是更进一步,需要对要求更高的业务内容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上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并且从公司内选调相关的专家,通过“现场讲解 + 演示 +学员动手练习”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对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解说。为了能够促进复习消化,每一个班组还需要在培训员的指导之下开展练习与考核。通过技能培训,逐渐成长为既熟悉变电运行业务又掌握某方面的C、D类检修技能人才,并且在通过考试之后能成为独立承担运行与维护职责的人。

4.上级部门需要根据基层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标准

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可以有效地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它不仅仅涵盖现场作业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同时还包括施工的具体流程、标准以及危险点和相应的防范措施。运维一体化工作相当于是对运行与检修工作进行了整合,运维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工作许可人,还是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同时劳动强度增加,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容易导致安全监督环节的缺位。因此,上级的相关部门需要尽快编写出运维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实现规范操作,并降低安全风险。对运维班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原有的运行和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针对运维工作中的安全性、重复性特点的作业进行辨识并编写相应的指导书。新编写的指导书中需要逐层对工作重点进行细化,将每一项作业都对应到相应的指导条目中去。对运维作业进行合理的分解,将在各个时期中的危险点与相应的应对措施都融入到具体的指导执行条目中去。要进行跨专业、多层次的讨论,这样才能够让指导书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还必须积极对基层实施后的意见进行收集,并进行快速的修改和完善。

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让传统的“两票”难以有效发挥出作用,使得运维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风险。因此,可以将“两票”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补充完善。例如针对运维工作劳动强度增强、安全风险增加以及安全监督环节容易缺位等情况,可以在“两票”中增加危险点分析条目,对危险点进行明确,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对各种事故进行有效杜绝。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

[4]高体攀,高体红.大检修之运维一体化检修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上一篇:现代化教育手段下学生和教师的“双主”地位 下一篇:分析某小区生活饮水水质理化检验四季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