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两个面向谈临摹

时间:2022-09-14 02:06:46

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两个面向谈临摹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人物类题材中两个大的画风分支之一,在美术史上与其对应的另一个画风即写意人物画(也称水墨人物画)。在历史上可考的文献中,中国自有案头绘画以来,其基本形式就已确立下来。究其可考年代上讲,这种画风的出现要早于写意人物画。其早期题材多以为官方服务的皇室相关肖像、重大事件记录、神话传说、诗意画等面貌出现。基本形式呈现出在相对工细的线描基础上加之以墨、色反复渲染的视觉效果。稍晚于这种形式又出现了将线描从设色制作中抽离出来,单纯用线描表现的绘画形式。这就是工笔画中俗称的白描。它的出现,丰富了工笔画这一传统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促成了白描用线审美的单纯形式语言在以后的流变过程中得以发扬并丰富。历经千年的流变后,当今工笔画领域,尽管拥有繁多的风格面貌与技法语言系统,无不相当程度地受益于这两类画风基本形式的滋养,其基本技法及审美意识依然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作为中国画专业的研究与入门学习,从传统工笔画入手的理念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设色与白描的早期实践

工笔画作为案头早期绘画的主流形式,在中国美术史可考的资料中出现要早于写意画,早期工笔设色(白描与淡彩、墨结合的方式)如东晋顾恺之作品《女史箴图》、《烈女图》、《洛神赋图》等,早期白描作品如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

顾恺之绘画中的造型倾向秉承先秦两汉帛画的主观符号化表达、同样主观的纹样化用线继承了早期自夏以来在器皿、服饰、砖瓦上传达出的理想主义审美旨趣。在设色上,顾恺之的设色系统可以划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淡彩的形式,一种是重彩的形式。前者看重色彩的辅助与烘托作用(《女史箴图》、《烈女图》),后者强调色彩的独立表达空间与生成色彩符征的综合象征情绪(《洛神赋图》)。顾恺之的绘画脱胎于先秦视觉文化的积淀,从立意构思、造型的生动性(源于对生活的洞察)、技法的系统性与丰富性、对前人审美精神及文化积淀的理解与继承,将传统工笔画确立并定格在独立于古代其它美术门类的绘画形式上。

作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在吴道子传世不多的作品中,尤以《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这两幅白描作品为学界所重视。从作品上分析,吴道子不仅继承了自顾恺之、阎立本以来,造型的生动性依赖于对生活洞察的经验,而且在人物造型动态方面更具写实倾向,这种写实兼顾题材的严肃性与审美传统中丰富的意象性基因,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二、早期工笔重彩与白描的美学相关

不同时期的美术史往往是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化镜像,其中包涵了地区和民族国家在此时间框架内文化形态的重要面向(宗教、哲学、神学、礼教、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等等)。而美学则是围绕这些美术史展开的在思想领域的学术研究,它统摄了以上的诸多面向,通过研究表达感官与情感规律的方法来生成的系统化学术体系。如果将它看作一个面,这个面就是由若干艺术门类所代表的点构成。同一个时期的点,除彼此之间相互产生内在联系和影响外,这些点及面也同样与时间上先于它们的点与面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与遗传逻辑,这些集散的美学单位之和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美学系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美学系统也同样适用于这样的理解方式。当我们把传统工笔画与白描看作点与点、面与面之间的共生时,就很容易在它们内部找到前述的系列文化面向的痕迹。包括工笔画在内的传统中国画整体形式,以历朝历代的个体方式的绘画实践,塑造出包涵上述文化面向的同时在作品面貌上又独具各自差异化经验的绘画作品。

三、关于临摹

绘画既反映出画家在思想情感上对于美的认识高度、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这些高度和能力要诉诸表达,必须依赖于实际操作中个人实践行为。个人行为性质的绘画,可以理解为通过绘画行为来串联诸多元素达成的视觉审美。其结果是得到绘画作品,并使之具备艺术感召力。

中国画历来讲究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反应人性中那些不可篡改性与延展性文化基因的本质,并缔造出民族文化认同密切关联的基石。那么,摆在工笔画学习者面前最重要课题就是怎样理解传承与发展这对关系。显然,前人将自己的认识与立场倾注在这些手绘作品中;不同的经典作品代表了不同的传承与发扬的故事。站在习画者的角度,昔日经典就是一个经验与思想的宝藏,而作品中的技法系统的直观呈现,就是引导后人解读潜藏在其中奥妙的钥匙。

临摹,是经由学习者遵循临本(经典作品)所提供的技法线索,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的制作流程,并依此流程在老师的辅导下,再现临本当时的制作过程的工作。学习者通过此工作可以在传统经典技法与审美认识这两方面使自己得到提高,为今后全方位审美素养与能力的升华,打下必要基础。所以,临摹是绘画学习者成长的必由之路。

做这种从技法系统到历史背景与美学精神内涵的研读;追溯到它们的时间框架意义上文化传承的上下文关系;从更大维度解读后世工笔画乃至于对当下美术状态影响的研究工作,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临摹的问题上,如果只是为了解决技法层面的问题而做工作,不去上升到宏观思索和参悟围绕技法表象所涉及的问题(即技法的背后),那么学习与研究将仍然停留在不完善与功利主义的层面。

上一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提高 下一篇:浅析文化差异下高校留学生管理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