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摇摆

时间:2022-09-14 01:31:28

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摇摆

8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截至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15.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人民币存款余额11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7个和3.7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0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5万亿元。

历年7、8月份,是金融行业、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们“集体发力”的业务扩张的月份。据相关分析,减少最多的几项是“信贷、信托和票据”(2014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2731亿元,环比降幅86%,同比减少5460亿元)。而后两项,主要是近一段时间,有关方面“规范影子银行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各项政策举措相关(始于2009年的货币扩张的推力,或已接近尾声)。

2009年初,为应对宏观经济的调整压力,特别是来自华尔街的次贷危机,以及美联储所奉行的货币扩张的外部影响,我国经济严重失衡,其表现为股市动荡,楼市不稳。

4万亿投资,表明了当时的政策意图在于“刺激经济发展、保证充分就业、维护货币稳定、优先外贸发展”,对市场而言,其中存在大量的发展机会,只要资金方面的供给充分。

全球市场的利率环境则体现为鼓励融资,基础利率“能多低就多低”。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6%,表外业务年化收益率约为20%,也处在相应较低的水平。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固有问题(主要是维稳需要,以及央企、国有大型企业的投融资项目,资金供给的保证),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出现大量问题,再到2010年初的再次收紧,“国进民退”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了。

不过,我国的市场现状,与海外市场完全不同,在信贷的获得方面,有金融支持方面,小企业完全无法与大企业竞争,经济落后地区完全无法与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完全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经济下行,风险上行。

自2008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在这一特殊时期,权力体制(包括垄断行业、金融行业、证券行业)联手,表现出了异常卓越的“行动能力”。民间借贷市场、各种平台融资以及各种产业融资的“证券化”(海外定义为“影子银行”或“表外业务”)的“金融产品(打包)”,实现了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而近期的几个涉及信贷业务的大案,逐渐暴露了其中风险到底有多大。

民间的“信贷(主要是拆入)”项目,主要是在房地产开发、国际知名企业的进出口(销售)业务以及生产原材料(大宗商品市场)的“短融债”,主攻其中业务前景好、毛利较高但是短期资金匮乏的那些“品种”,打了不少球――为规避监管和利率上浮(高利贷)的技术问题,利率超收的升水多以其他方式(如顾问费、咨询费、服务费,等等)收取,导致市场实际利率畸高,而且颇具“规模”。

对此,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够接受资金的成本(确实能支付较高的贷款利息),是因为企业以为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取更高收益;退一万步讲,万一经营失败(他们本来就没想着还),最坏的结果就是成为“死券”(抵押债券),成为“中国的两房”(房利美或房地美),“天塌砸大家”。

而目前,楼市销售不畅(行业销售总额同比下滑10.5%)。很明显,由于货币收紧,经济运营环境正在“劣化”,楼市似乎已不能按照此前几年的融资模式继续下去了,笔者个人的意见是:货币政策不宜过度摇摆,否则,融资杠杆消除之后的结果,恐怕很难预料。

上一篇:阿根廷的“违约”游戏 下一篇:张克慧:主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