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体会

时间:2022-09-14 12:48:26

护理干预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体会

【摘要】目的 通过护理措施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降低并发症,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 对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及家属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教育,同时对其饮食、运动及日常生活进行护理指导。结论 护理干预使高血压病人了解此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 并发症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47-01

高血压即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又称高血压病。它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最终会导致一些器官的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方高寒区为高发病地区,且城市高于乡村。我国迄今已有1.6亿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针对本地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的特点,我院在治疗此病的过程中注重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自我护理知识的培训,在内容、方式、效果评价上做了深入的探索研究。现介绍如下:

1 做好护理评估

及时对住院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要从致病因素、身心状况、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展开评估。根据对象的身体状况询问其患病的原因、有无家族史、个性特征、职业、环境中有无诱发因素,生活饮食习惯、烟酒嗜好、肥胖及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目前有无用药等状况。

2 找准护理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护理诊断不尽相同,这与患者目前血压波动范围、患病时间长短、受累器官的损害程度有关。

3 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定实预期目标

高血压病人有多个护理诊断,要对这些诊断进行排序,以便根据健康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护理工作。预期目标可分阶段制定,做好短、中、长期应达到的目标。在短期目标内使患者能识别并避免血压升高的诱因,使血压降至一定的区间;而后在一定时期内血压缓降至正常,头痛减轻至消失。最后能说出自身防护的措施和方法,不使自己受伤。

4 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4.1 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保证充足的睡眠。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保持室内安静。对焦虑的患者可遵医嘱应用镇定剂。

4.2 对肥胖患者(含体内脂肪高的人),指导其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做健身操、骑自行车等等,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如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疲乏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一般每减5公斤体重,血压可降低6mmHg,要注重坚持。

4.3 合理膳食。尤其是注意食盐的摄入量,一般为6g/日以内。多食蔬菜水果,减少高热量、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优质植物蛋白的摄入,均衡饮食,一般7-8分饱,戒烟、戒酒、戒辛辣刺激的食品。防止便秘,减轻心脏负荷。

4.4 遵医嘱应用降压药物。用药一定讲究科学性,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漏服药、补吃上次的剂量或突然停止用药。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和副作用,降压不宜过快。对于年龄小于60岁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降低至130/85mmHg以下为宜,有效的治疗结果是使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对某些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护士应做好指导,避免患者跌倒。

4.5 指导病人认识患有高血压病要坚持正确的治疗,长期用药。要避免过度的劳累、剧烈运动、情绪紧张或激动,防止便秘,防止屏气,剧烈咳嗽等等,以免加重心脏的负荷或诱发血压及颅内压骤升。应限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一般输液速度为每分钟不超过40滴,输液量每日不超过1000ml。

4.6 保护病人安全。在病人活动的场所内设置防护栏、扶手、地面应防滑,病人床单位应设有护栏并加有防护垫,对昏迷、抽搐的患者要用牙垫。

4.7 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做好T、P、R、BP的测量、记录工作。规范测血压,定时间、定、定部位、定血压计,做好记录。

5 高度重视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有责任对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可采取单独交流、集体讲座、发放宣传单、播放多媒体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引起病人的足够重视。让病人及家属知晓长期治疗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预防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同时建议合理安排工作适当休息,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对长期服药的患者,要让病人知晓用药的名称、剂量、时间、用法、副作用等等。教会病人及家属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要做好医、护、患的沟通,随访工作要做到位。

6 总结

通过对病人有计划的实施护理程序并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使住院的病人基本掌握高血压病的一般防护知识,有90%的患者改变了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从而减少或推迟了并发症的发生,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再生,高血压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2

上一篇:浅谈行胃肠减压患者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