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时间:2022-09-14 12:38:07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江苏将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行动”,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推力。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为“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江苏科学发展,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举措。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特殊人群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使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我省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发挥文化“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心灵,促进人际之间的和睦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亮点

“十一五”以来,江苏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得了很大成绩,呈现出诸多亮点。

一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十一五”以来,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正式开放,各地投资亿元以上的大型文化设施项目16个。全省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率先在全国实现农家书屋在行政村的全覆盖。

二是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2008年,江苏省三大公益文化场馆――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在全国率先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在省“三大馆”的带动下,全省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机构均着力彰显公益性质,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设置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免费开放服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的入馆人数大幅增加。我省现有国家一级图书馆63个,数量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在文化部2011年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县级以上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江苏共有81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比上届增加26个,亦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三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加大。全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不断加大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省政府连续数年实施了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美好江苏――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活动,将精美的文艺演出送到全省农村基层。全省各地普遍采用政府购买和集中配送的形式,把演出、图书、电影、展览等优质公共文化资源送到农村、送进社区。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各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吴江市“区域文化联动”、“激情鼓楼”南京鼓楼社区文化艺术节、“和谐江宁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太仓市业余文艺团队“百团大展演”活动、“淮风楚韵”民间艺术节、“时代潮”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百姓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靖江文艺节等一大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品牌。在活动中,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和舞台的主角。

加快完善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路和举措

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要求,江苏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将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

一是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现代科技为依托,加快建设江苏大剧院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江苏省文化馆新馆建设。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提高其现代化装备水平,增加和丰厚其文化内涵。进一步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网络布局,按照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重点加强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建设,消除设施布局空白,形成公共文化设施对服务人群的全面有效覆盖。

二是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新趋势、新要求与新特点,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型、科技型”转变。配合国家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十二五”期间,县级以上图书馆全部实现数字化。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切实推动工人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实行免费开放,推动高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品种内容,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大全社会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供给。

四是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对城乡文化建设一同规划,一同建设,一同推进。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弥补历史“欠账”。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强化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着眼于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基层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五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创建工作。从2011年起,文化部、财政部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省文化厅、财政厅也从2011年起共同开展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将建成“四个三”,即:3个地级市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个地级市、30个县(市、区)和300个乡镇(街道)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此外,还将建成若干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通过示范区的实践,积极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办法、路径和措施,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打造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下一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