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加快“老少边穷”地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时间:2022-09-16 08:13:15

巴中:加快“老少边穷”地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老少边穷”地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统称。一方面,这些地区往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发展滞后,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天不足,存在发展不均衡、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文化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等短板;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历史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是一座座有待开发的历史文化宝库,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因此,如何有效发挥这些地区的后发优势,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值得深入思考,认真探索。

现状:在拼搏中崛起

文化地位不断提升

巴中出台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决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整合文化、广播、影视等机构,成立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市、县区均成立了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力量不断增强;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文化体系不断健全

基本建成了以市级文化体系为龙头,以县区文化体系为骨干,以乡镇文化体系为支撑,以村社文化体系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巴中市现有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8个,农家书屋2396个,市级、乡镇、村社等文化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全域覆盖。现在,巴中正加紧实施市图书馆附楼、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新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等项目建设,市文化馆新馆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巴中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现有在职人员近500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均配有文化专干,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书屋等均设有管理人员,形成了“老、中、青”的人才梯队和“管理+业务”的人才配置,初步建成了以市级为引领,县区为中枢,乡镇为重点支撑,村社为基础的人才队伍。

文化创作异军突起

巴中文艺创作团队根植于巴中大地,充分汲取民间文化养料,发挥诗意才情,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在全省异军突起,跻身前列。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舞蹈《翻山铰子》、小品《》和《巴山背二歌》等多个作品先后荣获全国群星奖、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银奖、四川省群众音乐舞蹈大赛创作金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最高奖、四川省“群星奖”一等奖等奖项。2013年,四川清音《中华医药》、小品《生活的味道》成功入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决赛。四川清音《秋娃娃》参加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二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决赛获第一名。原生态民歌《巴山背二歌――打一杵来唱支歌》获第十一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赛金奖。

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各级文化场馆均向社会免费开放,“秦巴大讲堂”、“千人广场健身舞”、“千人广场拉丁舞”、“翰墨书缘”、“壁州讲坛”、“周末剧场”、“道德讲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影响逐步扩大。巴中市年均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近300场次,“送图书下乡”5万余册,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机关、进农村、进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开展文化讲座100余场次,办流动图书、书法、美术、文物展览50余场次,免费放映电影2.8万场次,跳坝坝舞、读书看报、唱戏听剧已成茶余饭后之乐。

先后开展了“纪念红军入川70周年、72周年、75周年、80周年”文艺演出、“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六省七市文艺演出、“重走长征路、万人同唱红军歌”文化活动、中央电视台“寻找英雄栏目”赴巴中节目录制大型广场文艺演出、“向祖国汇报”――巴中市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汇演、“巴山路”――巴中市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巴山诗韵》综合文艺演出、“中国梦・巴中华章――巴中市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2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公益性群众文化影响深远,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部级、省级媒体相继报道。

文化遗产保护有力

文化遗产是巴中最宝贵的文化资源,守住文化资源也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资本。作为文化资源大市,巴中十分重视文化资源保护和遗产保护工作。现已申报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77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70点,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处,文物保护点2993处。近年来,实施米仓古道考古调查,确认了米仓古道的线路走向和重要历史价值,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为米仓道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学术支撑。建成了“非遗”数据库和“巴山民俗博览馆”和“通江银耳博物馆”等,收藏、陈列实物2000多件。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名单2个,省级名录10个,传承人7个。巴中市已出版《巴山情歌》等“非遗”研究专著10套,成立了《巴山背二歌》、《爨坛戏》、《巴山民歌》等4个高度濒危项目传习所。参加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先后获得了“太阳神鸟”铜奖、银奖。

问题:在发展中反思

文化建设作为不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但在一些基层单位未将文化重视的地位转变成文化作为的地位,未将重视文化体系建设的地位转变为抓文化管理、文化惠民、遗产保护的地位,使文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的文化自强和发展文化的自觉意识尚未有效建立。

文化发展不均衡

从总体来看,巴中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文化人才队伍小且结构不合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免费开放水平较低。从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来看,乡镇、村已基本实现全域覆盖,但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更高、惠及人口更多,反而严重滞后,不易发挥市级文化体系的龙头作用,县区级文化体系的骨干作用,如巴州区、通江县、平昌县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亟需新建或改扩建,恩阳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亟需新建,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社区书屋等亟需新建,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设备亟需补充完善。从人才资源分布来看,大多数文化艺术人才积聚于城市,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学校、艺术培训机构等单位,乡镇、村文化专业人才稀缺。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来看,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群众参与热情较高,农村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较难,文化惠民难度较大。

展望:在探索中破题

“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较为滞后,但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反而具备很强的后发优势,反而具备让文化适度超前发展并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

加强政策支持,支持“老少边穷”地区进行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鼓励“老少边穷”地区实现文化的跨越发展,让其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发展的巨大资本。放开或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上挂下派”暨选送市州、县区文化人才到省级和先进地区的文化单位进行学习培训,与省级文化单位和大专院校签订人才对口支援协议,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大手拉小手”。

加强资金扶持,进一步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打破全省“平均分配”,实行“削峰填谷”、“雪中送炭”,其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放资金主要由中央、省级财政承担,力争降低或完全取消地方配套资金。

实行典型带动,重点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文化体系,进一步推动省级示范乡镇文化站等示范性项目建设。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抓手,打造民间传统文化品牌;以历史文化为抓手,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以文化惠民为抓手,打造群众性文化品牌;以精品工程为抓手,打造优秀文化品牌;重点争取省级及以上大型文化活动、文化赛事落户“老少边穷”地区,打造文化节事品牌。

上一篇:数字电视旧顶盒如何有效利用 下一篇:高校美术学专业考试评价模式教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