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焦虑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14 12:07:48

论教师焦虑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及其对策

摘 要:焦虑是指一种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许多调查及相关资料均表明,教师的过分焦虑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师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繁重的工作,不良的激励机制,过度监督,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学生升学率的“十字架”等等。适度的焦虑具有动力作用,但是,过度或长期的焦虑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都将产生消极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分析自身焦虑的来源及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正确对待教育教学效果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降低焦虑程度,使其能保持一个适度的水平。

关键词:教师焦虑;学生;心理健康;教学

所谓焦虑是指一种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情绪状态。许多调查及相关资料均表明,教师的过分焦虑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素质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老师的焦虑程度对教师身心健康、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教师焦虑产生的原因、造成影响及教师克服自身焦虑的有关措施。

一、教师焦虑产生的原因。

(一)繁重的工作使教师紧张不安。

初中教师的课务量一般在12―16节之间,多的达18-20节,任教2―4个班,每班班额在50人左右,城镇学校则达60-70人。备课、上课、改作这是基本环节,多数学校实行考勤制,白天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再加夜办公、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基本上从早到晚没有多少闲暇时间;且有的学校周六上午还进行“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校每天将近12小时,星期天傍晚住校生返校,教师又得开始下一周的工作了。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时间更长,多数教师从早上6点多离家,一直要到晚上9点左右才回家。有时星期天还要承担社会活动,检查、验收特别多,个别学校竟有一个月只休息过一天的记录,虽说星期天加班有点报酬,可教师们宁愿不要这几拾元钱,只想好好地休息一下。

(二)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也是老师产生焦虑的一个原因。

教师往往担心学生没有学会自己想教给学生的东西,有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埋怨,教师总是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人,使之既有知识又有能力,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换言之,教师总是想尽力去帮助学生,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有成效,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教师希望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他(她)的期望一致,学生的发展在其意料之中。然而,学生的学习结果常常出乎预测,很不稳定。这就导致教师经常为学生的学习担忧,害怕学生达不到要求,没有好的学习成绩。此外,从教师自身来说,他个人的心理素质,他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基础和教育能力,他以往的应对策略或经验,都可能导致教师焦虑的产生。

(三)学生升学率的“十字架”也是导致教师焦虑的原因。

对于教师而言,升学率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使教师不堪重负,致使许多教师积劳成疾,未老先衰。尤其是分数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教师的待遇和工作岗位挂钩,弄不好就会丢掉工作,如此对于许多教师无疑是具有灾难性的,极易使教师焦虑、烦躁、苦闷、彷徨、失眠,精神世界一片灰暗,甚至导致各种神经症的产生。当然,上述因素最终能否导致焦虑的产生,取决于个体评价这一环节。对于焦虑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之所以对某事过分焦虑,乃是基于他对某事的认知与判断。相同的刺激模式,不同教师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即有的教师可能出现高焦虑,有的教师则不焦虑;某些教师似乎比另一些教师习惯于更为焦虑。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师焦虑看成是环境刺激与教师主体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过,无论如何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这种焦虑绝对谈不上是一种病理焦虑。

二、教师焦虑对学生心理及教学质量的影响。

教师的焦虑程度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乃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过度或长期的焦虑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工作都将产生消极作用,使教师教学效率下降,不良的性格特征得到发展。教师的焦虑情绪还容易传染给学生,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性格特征。事实上,适当的焦虑水平会给教师的教学作带来的动力,增强教学工作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若能很好地控制焦虑情绪,这种虑可以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发教育教工作的热情,使教育教学变得有趣;若失去控制,可能会导致教师方寸大乱,使教师疲惫不堪,导致教师以防卫或是有点神经质地行事,最坏的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症,如焦虑症或强迫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活动结果。多数情况下会使教师变得专制,操纵和干预学生学习活动,而不是去发展真正有帮助的关系。只把焦虑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焦虑才能成为激教师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的动力。

三、对控制焦虑的建议。

鉴于教师焦虑水平对学生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分析自身焦虑的来源及程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正确对待教育教学效果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降低焦虑程度,使其能保持一个适度的水平。这既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有限性。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认为教师应该是表率和榜样,由此推崇教师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不可比拟的,对教育活动中的问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事实上,教师不是完人,教师不能解决好教育活动中的所有问题,勉强教师去做他达不到的、胜任不了的事情,势必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提高焦虑水平,何况学生的发展也不仅是受教师的影响。与此同时,从教学过程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发展而言,只不过是一种外因,没有哪一个教师能真正教给学生任何重要的东西。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个人的事,也是学生个人的经验,靠的是个体主观努力的活动,外界是不可能强制使某些信息移置于人的大脑的。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以避免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注意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学会调节情绪。

长期烦恼或郁闷,为工作担忧,害怕失败,会使教师自身过分自律和对学生过于严厉近乎苛刻。工作中的任何小小过失或不足,都会给教师带来对自身的极大不满,抑或对学生的不满,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和谐气氛被破坏,最终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适当的焦虑水平,并将其看成一种行为动力,则会提高教学效果和水平。

(三)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工作中遇到挫折是常有的事,这种挫可能是因为存在某种阻碍成功的物理障碍,也可能是未受到应有的奖励,或是面临错误而遭受潜在威胁或实际的惩罚,以及难以克服的困难等引的。挫折总是与困难、失败、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有关,带有明显的消极气氛和色彩。挫折和失意是难免的,如果遇到挫折就低头,或灰心丧气,愤愤不平,或急躁不安,也会导致焦虑水平的上升,影响教学活动。正确对待挫折,把挫折看成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是提高心理品质的必经之路。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尤其是当具有一定应付挫折的正确手段、能够积极地面对挫折的时候,挫折本身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四)合理地使用竞争机制淡化教师之间的竞争意识,加强教师之间合作。

合作更能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并在一定程上缓解教师焦虑,解放教师心智,从而在根本上解学生的压力,解放学生的心智。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

[2] 张履祥《基础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 贺淑曼《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1997年10月

[4]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上一篇:情感与常规齐飞 教育共教学一色 下一篇:浅谈高中数学中错题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