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设计案例解析

时间:2022-09-13 11:47:01

旧建筑改造设计案例解析

[摘 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运用PDCA循环理论,“掌握业主需求”、“资料收集及复核”、“周边建筑协调处理”、“结构复核及选定”、“反馈式设计补充”的处理方式在实践中被确定为是可行的,为以后改建类项目提供一种设计思路方法。

[关键词]PDCA 旧建筑 改造 设计

中图分类号:F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164-01

1 工程概况

本改造工程位于杭州市,其四周情况描述如下:东侧隔了道围墙后为中学操场,南侧和一层西侧为场地路面,北侧相邻的为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两层砖混结构,一楼为后勤办公楼和厨房,二楼现为职工食堂。西侧4.200高层处紧贴的为连接3号楼和食堂的单层钢连廊通道。本改造建筑为层高6.2m的单层锅炉房,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框架结构,现已废弃。业主为了增加食堂用餐区域,拟对废弃的锅炉房进行改建,改建后功能分布为:一层为后勤办公用房,二层新增食堂包厢四间。要求每个房间均带卫生间,并与原连廊和职工食堂连通。改建项目总的建筑面积约为500m2。

2 计划阶段(P)

2.1 现状调查

项目周围场地条件较为复杂,场地狭小,施工干扰大,项目东侧隔了一道围墙后为中学操场;南侧和一层西侧为汽车通道;西侧4.200高层处为紧贴的架空单层钢连廊,是职工食堂通往项目西南侧办公楼的主要通道;北侧为两层砖混结构,一楼为后勤办公楼和厨房,二楼现为单位职工食堂,标高4.200m,局部4.800m;屋面标高8.600m。现场不具备现场浇筑的场地。改建的废弃锅炉房,为层高6.2m单层框架结构,基础为柱下条形基础。已有建筑的施工图没有电子存档,且原始资料不全,给我们现在设计造成一定难度。

2.2 设定目标

(如表1)

2.3 分析原因

运用TQC理论和方法,采用逐条举例再分析再解决的方法,让条理更加清晰,分析有如下几条原因:

序号末端因素[要因确认](是否要因)

1、业主对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相对独立的新建就餐区域与已有食堂的功能衔接问题,建筑立面是否与周边环境相统一,施工进度快、周边建筑使用不受影响或少受影响。](是)

2、与周边建筑协调关系的处理[与周围建筑的标高不一致,原有建筑保留大包厢标高4.800,其余建筑标高为4.200;厨房与用餐区域的交通关系;外立面的色调、房间的采光及通风、屋面排水等。](是)

3、对原有建筑物资料的收集情况[原有建筑的图纸资料不全,且实际尺寸与图纸有偏差。](是)

4、建筑设计考虑建筑功能布置合理性[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结合业主需求及所采用的结构类型,对改造后的建筑功能应考虑使用功能上的采光、通风、及排水等问题。](否)

5、原结构设计复核及改建结构类型选择[原有锅炉房结构与相连食堂的结构体系不同,锅炉房为框架结构,而相邻的食堂为砖混结构,周边施工环境受限,选择结构体系很关键。](是)

3 制定对策、实施阶段(D)

3.1实施一:及时与业主沟通,掌握业主需求。[2014年4月15日完成]

1、当方案第一时间接到任务时候,首先了解业主的需求,并结合现场了解实际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设计理念及相关资料做出方案图让业主确认。

2、在方案阶段及时主动与业主保持沟通,尽可能避免在施工图时发生大的修改调整。

3.2 实施二:勘察目前改建建筑物,收集改造建筑的原始资料,现场勘探并复核建筑尺寸及标高等信息。[2014年4月20日完成]

1、组织设计人员现场勘察改建锅炉房的尺寸信息及周围环境。

2、建筑及结构主设人翻查原编录资料,复核原图纸信息。

3.3 实施三:与周边建筑协调关系的处理,减少改建项目前后功能变化引起的荷载差异。[2014年4月20日完成]

1、改造区域的东面、南面无建筑相连,选用钢结构幕墙,解决房间采光、通风等要求。

2、 东侧增设通道解决一楼厨房和食堂包厢的交通问题,保证新增包厢的独立性。

3、改建项目选用加层钢结构体系,屋面采用100mm夹芯彩钢板屋面,大大减少荷载。

3.4实施四:原有结构计算复核,确定该方案的可行性。[2014年4月25日完成]

1、结构人员根据建筑布置图建模复算原有构件及基础,复算结果原有框架梁、柱和基础可以满足改建后承载力要求。

2、改建项目选用加层钢框架体系,楼面采用压型楼板,屋面采用非上人压型钢板。

3、包厢内分割墙轻钢龙骨分割板,外墙采用钢结构幕墙。

3.5 实施五:设计优化及评审。[2014年5月1日完成]

1、考虑原有结构的承载力及层高,改造后的建筑均采用轻型材料,二层楼面120mm压型钢板+15mm厚实木复合地板面层,屋面采用100mm夹芯彩钢板屋面,外墙为了美观及功能采光需要采用玻璃幕墙结构,屋顶处也在夹芯彩钢板上铺了一层油毡瓦面。

2、减小西侧钢连廊宽度,由3.8m减小为2.4m,在腾出的1.2m包厢内走廊上部,采用钢柱上外挑20cm的内檐沟,用于排放钢连廊屋面雨水。

3.6 实施六:反馈式设计补充:隐蔽工程、施工过程处理。[2014年6月30日完成]

1、通过收集原有建筑的相关资料,结合施工单位现有的施工设备情况,选用钢框架结构,楼面采用压型钢板,檐沟采用内檐沟,内分隔墙采用轻钢龙骨隔板,外墙采用玻璃幕墙。

2、外走廊处理采用钢结构外挑,内支撑点固定在原有砌体墙上和框架梁上,本次做法还在支撑点处增加了一道H250x125x6x9热轧H型钢斜撑,增加悬挑结构刚度及整体稳定性。

3、在现场有2个外落钢柱基础由于地下1米处有管道布置,采用桥架形式避开管道做基础。

4.检查阶段(C)

1)针对原有建筑周边实际情况,我小组提出针对不同建筑结构体系连接互通,建筑功能改变,保留已有建筑的基础上,加层改建废弃锅炉房,采用现场勘察、优化调整、及时处理的方法,满足了业主的各项需求。根据我方提供的建筑及钢结构施工图,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单位要求进行施工,满足设计预期工期要求,达到了建筑功能合理、结构安全、造价经济、按时完工的预定的活动目标。

2)经现场观测检查,其基础沉降、钢结构焊接等施工做法均满足规范要求。

5.总结阶段(A)

通过本次对改建项目实施步骤的分析,对于刚拿到手的改建项目,需对原有建筑的建筑功能、结构类型、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设计、业主、施工、监理等各方的多角度分析,才能取得符合实际情况的建筑方案。

结合工程实践,通过PDCA循环理论,采用“掌握业主需求”、“资料收集及复核”、“周边建筑协调处理”、“结构复核及选定”、“反馈式设计补充”的处理方式在实践中被确定为是可行的,并保证了工程建设按预定工期施工有序推进,为类似改建项目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成果。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点滴理解 下一篇:利用Re―Os同位素体系对沥青直接定年方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