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9-13 10:57:28

新闻实习生在媒体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湖北省有12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30万,其中,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近10万。新闻实习,对将要走上新闻岗位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是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

笔者在从事新闻采拍的工作中,曾有幸带过许多的实习生,很欣慰的是所带的实习生成才的不少,有的当上了媒体部门负责人,有的拍出了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大多实习生成了各级媒体骨干。

一、实习生有三大优点,亦存在三个不足

据我这些年的观察,新闻实习生有三大突出优点:

(一)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哲学,以及新闻学等等,都受过较系统的大学本科、硕士学历教育。同我们这些老新闻工作者相比,“学识丰富”,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虚心好学,求知欲旺盛。十有八九的实习生,从他们走进媒体和指导老师见面开始,就让人感到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他们眼中,一切都是新鲜的、未知的、需要学习的。我所带的实习生,不少人都有问不完的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学问学问,首先就是要“问”,“问”明白了才有“学”,进而掌握真本领。

(三)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利用宝贵的实习机会多向老师学习。有位实习生说,他们的普遍心理是“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到媒体实习就不怕丢丑。写得再幼稚也要写,拍得再差也要拍,总要过这一关的。好比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跌跌撞撞、歪歪扭扭是在所难免的。我以为,实习生的这种心态是对的,比较有利于他们学到真本事。

但新闻实习生也有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实习生免开尊口,主动思考欠缺,将自己游离于整个拍摄工作之外。

少数实习生跟随记者外出采访时,依赖性较强,往往一言不发,很少主动提问,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总是老师唱“独角戏”。老师问什么实习生记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

当然,因为实习生很少或根本没有作过采访,主要由记者提问是情理之中的。但总是“三缄其口,羞于启齿”,这里需要克服一种思想障碍:我冒冒失失提问会不会出洋相?会不会让老师觉得我喧宾夺主?这些顾虑是大可不必的。一般而言,记者希望实习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喜欢实习生提问。这不会打乱记者的采访思路,甚至会弥补记者思考之不足。即使实习生提问跑了题也没关系,记者会巧妙地将话题拉回,不影响采访。而较精明的实习生,也正好从中领悟到书本上没有的采访技艺。

(二)写作空泛概念多,有用信息少。

我有个习惯,带实习生采访完毕后,一般不讲应怎么写或不该怎么写,而是要求实习生独自写作,然后与我写的稿子对比,让实习生从中揣摩如何提炼主题、如何使用素材、如何写出成品报道。这一来,其习作就暴露出一个通病:采访本上丰富多彩的信息并没有成为稿件的主角,而空泛概念和一般性的陈述较多,具体的、有价值的信息很少。这与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忌空喜实”是相悖的。

我是跑科技教育口的记者,有个实习生与我一起参加全省高新产业会议,写了一篇《湖北省高新产业方兴未艾》的习作。800字的消息,有500字讲的是“高新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成了一篇阐述“正确废话”的短论;而全省17个市州的高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高新产业2000亿元的产值等实实在在的成绩以及众多的科技创新成果等典型事例,只是一笔带过,可谓本末倒置了。

我认为,用数据、用人物、用语言、用事情、用变化……诸多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信息写稿,当是实习生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漂亮辞藻多,生动事实少。

实习生写报道的另一个通病是爱用漂亮辞藻,缺少生动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不是词藻的堆积。一篇新闻,可以没有一个形容词,但绝不可以没有事实。2011年11月14号我在湖北新闻联播播发的《皮影艺人秦礼刚:一人一片天一生一台戏》。这条新闻有3分多钟,1300个字,通篇说的是事实,没有一个形容词,也没有抒情。也许正因为此,这篇新闻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湖北广电新闻奖一等奖。

(四)喜欢听表扬,受不了一点挫折和委屈。

湖北广播电视台是国家的重点保卫目标,进出都有严格的手续,有的实习生在大门口多站了一会就受不了,跟自己的父母打电话哭诉,搞得影响很不好。

二、解决四个问题,提高实习质量

实习期一般三个月,长的也不过半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实习质量呢?笔者以为,重在解决四个问题:

(一)要制定明确的实习计划,不可心中无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是不可取的。笔者所带的实习生中,几乎没有人做过实习计划。所谓实习计划,就是实习生根据实习期的长短和个人实际,事先大致确定实习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笔者以为,可包括以下几点:

1.是主攻文字还是摄像,侧重点不同在两方面下的功夫就应不一样;2.在老师指导下采写拍摄新闻篇数;3.独立发现、独立写作的报道篇数及合格品率;4.是否就某个话题写出新闻策划书,等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实习也是这样,有无实习计划,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二)掌握采访基本功。“七分采拍三分写”,是新闻界公认的经验之谈。这里重点说说面对面采访,须做到六点:

1 要会记。就是把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人物、事情、言论、结果等,或详细或简明但准确地记录下来。不是所言必录而是有用则录、重点必录、精彩必录。

2 要会想。就是在一问一答中触发、联想到新的亮点和内容,再延伸采访,扩大视野。

3 要会问。就是根据不同采访对象、不同性格、不同采访环境,采取交谈式的、求教式的、诱导式的、互动式的,乃至挤牙膏式的等多种方法,使被采访对象乐意介绍你所感兴趣的问题。

4 要会抓重点。就是在采访中随时提炼、捕捉住重要的内容,抓住本质性的东西,并在采访本上用自己明白的符号加以提示。

5 要会积累。采访中的某些素材,不一定即采即用,很可能今后派上用场,是为储备,不要轻易舍弃。

6 面谈完毕,还要尽可能索取文字、图片资料,如总结、汇报、经验介绍等。这很重要,不仅能弥补口述的不足,发现新的素材,而且还因为文字资料更严谨,能规避报道出现差错。

当然,还有些采访需到田间、工厂、实验室等现场,用眼看、手摸、鼻闻、体验等方式来进行。遇到这类观察性的采访,实习生尤其需要珍惜,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因为一些突发性新闻,如车祸、火灾等,起初往往没人会接受采访,主要靠记者对现场的观察来完成。

(三)重在发现和捕捉新闻。

新闻有两类,一是发生的新闻,二是发现的新闻。前者很明确,多为一件或多件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如武汉大学2011年有五人进入两院院士,仅次于北大,武汉进行治庸问责等,勿需你费尽心机去寻找,报道好就行了。后者则不然,多为非单一的、跨时空跨区域的、甚至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知的事物。这是需要有很强的发现和发掘能力才能报道的新闻。

怎样才能发现和捕捉新闻呢?这是个大题目,此处只勾勒几根线条:一是从观察中发现新闻;二是从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发现新闻;三是从解剖表象中发现新闻;四是从多维思考中发现新闻,如我在2011年元月《湖北新闻》播发的一条反映外国文化使者在一次访问湖北的过程中被省博物馆的国宝编钟所吸引,当即决定留下来学习研究楚文化的名叫《楚文化的铁杆洋粉丝》的新闻,其实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三个月了,是我在与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老师的闲聊中得知的。

(四)关键是多写多练。实习生采访新闻,发现新闻,只完成了新闻报道的前两道工序,而第三道工序是写作新闻。这好比厨师,鸡鸭鱼肉姜葱蒜、油盐酱醋柴都备齐了,还要会烹调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有不少实习生怕动键盘写稿,担心自己写的稿子老师不满意,因而指望老师写,沾老师的光。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老师不会因为实习生写的稿子幼稚、不成熟而不高兴,相反会细心地指出稿件的长处和不足,帮助实习生从中体会应怎么写、重点抓什么,等等。有位游泳教练说:“下一次水,胜上十堂课”。写作亦然,自写一稿胜看十篇。动手与不动手完全是两码事。

要求实习生一般须做到:有采有写,就是有采访就有写作;有会即写,就是出席了政府或部门会议当立即写出报道;与师同写,就是同老师一起完成采访后,老师写实习生也写;自采必写,则是说实习生独自采访后,更必须写出报道。笔者所带的实习生,不少人独立写出过“成品”消息、通讯和言论。

这里要明确一点,实习生写出报道,能用更好,不能刊播也没关系。练习如扶犁,春播秋收,多写多练,瓜熟蒂落。

三、学校和媒体共同努力,创造良好实习条件

新闻实习涉及三个主体:学校、媒体、学生。只有三个主体协调运作,实习才能取得丰硕成果。但笔者感到,目前实习中尚存在几个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往往给实习生出具一份实习证明就完了,至于实习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具体要求,与实习生所在媒体如何沟通等,考虑很少,多数是任实习生自行其事,没有建立“实习的投入产出比考核机制”。

(二)媒体怕麻烦怕添乱。因为实习生应接不暇,媒体会产生“实习生是包袱”的想法,所以对实习生一般也是安排下去就不管了。而带实习生的老师,各自都有采访任务,也难免有顾及不到实习生的时候。

(三)实习生单独进行采访时,有的被采访对象不像接待记者那样热情,有的比较冷淡,甚至还有不接受采访的。这对实习生心理是一种考验。

据此,笔者认为,首先是学校应为实习生创造以下有利条件:

(一)帮助他们制定较为可行的实习计划。

(二)学校可与媒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基地”,明确媒体、学校、实习生各自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据悉,武汉已有大学与湖北媒体在尝试这种方式。这样做,媒体就不会有“包袱感”,学校会有“责任感”,实习生也会有“归属感”。

(三)媒体要为实习生提供必要的发稿通道。即,媒体在确保刊播质量的前提下,对实习生写的稿件给予适当倾斜,能采用的尽量采用,以鼓励、调动实习生的积极性。

(四)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帮助实习生做好实结。实习完毕,指导老师为实习生写出评语就算结束。其实,学校和指导老师还要帮助实习生认真搞好实结,写出有深度的实习报告,并召开实习心得交流会,让较优秀的实习生汇报实习体会和成果,激励大家共同进步。

四、我的几点体会供“准新闻人”参考:

每年春季,总是实习生大量进入媒体的时候,经常出现一个老师带着好几个实习生的情形,有的记者顾不过来,实习生无事可做,只好成天坐在电脑前,上网、看报纸,有的还在网上聊天,真是“闲得难受”啊!

但是,如果有一段实习经历,而且取得好成绩,将为下一步真正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良好的实习为以后进入媒体工作“开了个好头”。

实习阶段也是一个比较难熬的阶段,本人曾经带过许多实习生,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很优秀,但也有很少的实习生不成器,在三个月的实习阶段混日子,把大好时光浪费了。

一、到一家媒体实习,要每天仔细读这张报纸或观看所在电视栏目全部内容,尤其是刚到媒体时,要用至少半个月的时间,去熟悉这个媒体的报道风格、琢磨这个媒体各个板块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在前半个月里,不要急于写稿,先知道指导老师所跑的领域,然后有侧重地了解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多观察指导老师是怎么采访、怎样写稿和剪辑片子的,做到有备无患。

二、买一张全省和所在城市的地图,熟悉全省各市州所在地理位置,熟悉所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各个职能部门所在地:如省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各厅局所在地。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公交线路,以便能方便、快捷、经济地乘车到达新闻采访地点。

三、要强迫自己找选题,面临的最大考验是没有选题可以采访,有些跑口记者,可以有会参加,但不可能天天有会,记者也得自己找出选题去采访。实习生应该在实习阶段培养发现选题的能力,可以每周自己确定三个选题,并写出采访、写作计划,形成一个完整的选题方案报送指导老师。

四、选题可以先从小的社会新闻开始。没有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可以“扫马路”,各大广场、公园、商场、超市,总之是往人多的地方跑,扫街可与时令节日相结合,留意与当天某节日有关的事件,这样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

五、要多跑,腿勤,外出要多留个心眼,只要看到一个人、一件事,要想想这是不是新闻、能不能写个稿,要多问多聊。

六、如果有相机,可把看到的随手拍下来,锻炼自己的发现能力。

七、要给自己压力,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实习生,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记者,得提醒自己:出去在外面跑一天,回来必须要交稿。

八、要善于总结,和前一段时间相比,自己的新闻敏感、写作水平有提高吗?

九、要与指导老师沟通,多听指导老师的意见,如果自信自己发现某一事件是好新闻,可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直接写出稿来让老师指导修改。

长时间外出采访时,给指导老师打声招呼,随时向指导老师告知你的行程,长时间外出或回家探亲最好请假。因为指导老师、所在媒体要对你的安全负责。

十、对署名不要计较,现在一般的媒体,为了安全起见,不对实习生单独署名。即使是你自己找的选题、自己独立采访完成的,指导老师署名也可以理解,因为各个媒体要求每一篇稿件要有直接责任人。

十一、与指导老师及媒体其他记者交往,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十二、切记不要在电脑上聊天打发时间(当然借用网络技术采访除外),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上一篇: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视觉化的回顾与本体性反思 下一篇:线条构成在舞美空间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