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思”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时间:2022-09-24 01:36:52

“导思”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

对于数学来说,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以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因而,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善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思维活动,从而开发他们的潜能。

以兴趣诱导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从内心里让他们产生“我要学”的渴望,才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开拓思维。那么,在数学高效课堂中,怎样使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有兴趣地学呢?笔者认为,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导思,不失为一条有效的捷径。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章节时,就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找规律。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量不同的圆,先让他们量直径,然后量圆的周长。让他们用周长除以直径,结果很多学生都惊讶地发现,比值都接近于3.14。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直径为100米的圆的周长是多少,一些聪明的学生自然能够猜到是300米多一些。在这过程中,教师稍一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圆周率意义,归纳出圆周长计算方法。

用疑问激发思考

学则须疑。数学的学习其实就是要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来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针对数学学习,更需要激发学生的疑问意识,要让学生在心底里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引导思考。很多时候,学生脑筋动得快,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发疑。比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进行游戏,让学生任意报数,教师说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接着让学生自己验算,结果自然会激发他们疑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的呢?还有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用不同边长的小正方形进行摆,结果有的多,有的少,自然会激发学生的疑问。在这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用小正方形来度量面积,前提是这些小正方形面积必须相等。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产生疑惑,自己思考,从而逐步把学生思维引向高潮。

用比较促进思考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概念、不同题型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发他们思考,增加他们的探究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用比较,用各种方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正确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一章节时,笔者就曾让学生先动手,每个学生任意准备三个三角形,4人为一小组,让他们自己观察、比较,说说三角形的角有什么不同,然后让他们试着进行分类归纳,把具有相同性质的三角形归纳为一类。在这过程中,教师在走廊里来回巡视,进行指导,学生很容易就会归纳出几类,即都有锐角、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这样经过观察比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判断能力。

用错误畅通思考

学生做错题目属于正常,对此教师无需担心,也无需加之指责。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让学生认识错误、明白错误,从而最终纠正错误,以便让思维畅通无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需要百问不厌,需要学会比较,需要尊重学生。

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后,笔者为了加强巩固,曾出过这样一道题,“这个比的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它的后项要加上几?”有的学生思维定势,很自然直接大声开口说是6。为了让学生对比的性质有清晰的认识,笔者在这里并没有发火,而是先让学生复习比的性质,让他们明白,怎样才能让比值不变。在这过程中,笔者把整个纠错过程分为以下几步:比的性质是什么?前项加上6等于多少,是3的多少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乘以几?这样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思维活力,不仅让学生容易找到错误的根源,更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用变通激活思维

思维来源于变通,要想让学生真正激活思维,最关键的是当学生思维僵化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变通,通过新的捷径给思维转弯,开辟新路。其实,变通的方法可以多样,关键是给学生一定的思路,给学生巧妙点拨,让他们有一种“恍然大悟”“曲径通幽”的感觉。

比如:针对应用题教学,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反应灵活机动,巧妙变换已知条件,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规律,形成一种知识的迁移,从而最终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同样是一道分数应用题: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全路的3/4,修了多少平方米?教师就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随意变换,可以变成: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第一天修了全路的1/2,第二天修了全路的1/4,修了多少平方米?还可以直接变换为:修一条路,面积是1600平方米,修了3/4,还剩多少平方米?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变。巧用变换,让题目发生变化,不仅让学生理解应用题,理解解题思路,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探索,从而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下一篇:评论:好政策岂能成特权“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