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单位和个人因素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

时间:2022-09-13 09:15:46

基于培养单位和个人因素的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

【摘要】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培养单位和研究生个人因素层面对关键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举措,为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培养单位;研究生;就业

2012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人数为165.6万人,比去年增长6.9%,创历史新高。2002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为62.4万,短短十年间增长百万人,考研热度可见一斑。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我国研究生层次学历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率已低于本科毕业生,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和个人因素分析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

一、社会实践的缺乏,依赖思想的禁锢以及就业定位偏差是个人层面关键因素

(一)依赖思想严重,主动就业积极性不高

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一般情况下,导师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有较多的业务往来和人脉资源,可以方便推荐学生就业。这些因素就导致了部分毕业生存在依赖思想,自己不去开拓就业门路,而是一直盯着有限的用人单位资源。另外,有一定社会资源的毕业生,就找亲属、找关系,想法设法挤进理想中的工作单位,只盯着那些自己认为好的,面对具有不错发展空间、相对竞争较小的工作岗位就不予考虑,即便是参加招聘会,投递简历也是疲于应付,没有全身心投入。上述现象势必导致研究生就业进展迟缓,就业结构产生偏差。一旦这些途径不能实现顺利就业,宝贵的就业时间和机会就会荡然无存,也会给本人带来不利的心理影响。

(二)受社会不良氛围影响,就业认知存在偏差

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使得部分研究生产生就业观念偏差,认为没有关系就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可否认,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充分发动身边所有资源的一项繁重的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了优势资源就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们身边一些现实的例子就能很好说明这一点,小宋和小苏都是北京某高校毕业研究生,本科是在地方二本高校就读,小宋本科时还是院学生会干部,他们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主动参加专业实践,利用周末、假期去相关单位实习,早起晚归,积累了较多工作经验和能力。没有好的人脉资源,也没有好的家庭背景,在就业时他们毅然靠自己努力去争取理想中的就业单位。当然,他们的就业之路也颇具艰辛,一波三折,但是坚定的信念和自身的实力使得他们最终如愿以偿,小宋成功应聘到一家央企建设单位,小苏工作在一家央企设计单位。

(三)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烈,缺乏树立从小事做起、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信念

国家相关部门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有优惠政策给予毕业生各种保障。但是,多数研究生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宁要“大城市的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的一套房”,不愿去二线城市、西部边远地区、基层一线就业。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数过剩,而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往往吸引不到人才。这种现象造成了就业地域性失衡,人才配置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失调。“功利”思想根深蒂固,不想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是一些研究生在择业中所持的心态。不可否认,利用自己所学干出一番事业也是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美好愿望和远大理想,但是,没有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没有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长远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缺乏足够重视以及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是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普遍问题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培养单位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就业方面也都依据各自特点制定了一系列举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其就业工作相对于本科生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也没有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生年龄较本科生偏大,社会经验相对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强;二是经历了本科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强;三是研究生的培养一直是导师负责制。基于以上原因,研究生就业工作没有完全纳入学校考评机制,或者说相对本科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就业工作考评作为参考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培养单位对于研究生就业工作投入有限,关注度也比较低,没有切实可行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只是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咨询和就业手续的办理层面。

三、基于高校和个人因素层面的研究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建立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体系,基于校情不断健全研究生就业工作制度

建立校院二级研究生就业指导体系,重点突出校级层面高度重视,成立校级研究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研究生就业工作制度,并将研究生就业列入到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充分调动院级层面执行力度,并积极落实相关措施。成立院级研究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导师、任课专业教师、辅导员积极参与就业,人人关注就业,建立院级就业考评机制。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实行校院两级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优势,有利于兄弟学院之间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力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就业

成立专业化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重视和加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研究生基于自身条件和职业发展,合理、科学定位,要从长远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职业没有好坏、贵贱之分,只有走出适合自己发展、充分发挥自己价值的才是最好的。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要不断强化而向基层就业观念的教育,教育他们要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基层做起,树立远大理想,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才能在祖国蓬勃发展的辉煌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实施研究生就业动态档案制度,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

建立研究生就业动态信息库,动态档案内容包含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意向、性格、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成绩等信息。及时掌握每位毕业生就业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就业问题,便于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帮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问题毕业生,给予重点关注,针对不同困难特点给予切实帮扶,实现全员就业。

(四)研究生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从不同层面切实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当前,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就业、学业不关心,对学校、社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作为研究生就业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只有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培养自己科研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要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实践,专业外的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强自己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积累经验。只有自身强大了,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竞争的砝码,才能够顺利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研究生很有必要规划人生职业,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比较时髦的话题,大家看到和听到这方面内容多了,也就存在抵触或者厌烦的情绪,产生不予理睬的态度。不少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其实,规划的前提就是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自己适合干什么,自己的长处是什么,适合在大城市拼打还是从基层干起,适合在政府做公务员还是科研,适合做现场还是做设计等待,要静心下来对自己做一个深入的客观的评价。基于自己的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树立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人生目标。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才能更切合实际、更快、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

四、总结

造成目前研究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有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生本人的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培养单位、家长和研究生本人共同的责任,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有利于国家人才战略,实施合理的人才配置,有利于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要求我们共同努力,积极配合,努力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马鑫民,杨大鹏,高洁等.关于煤炭类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煤炭,2010,6.

[2]李蓉,黄菲,罗恩立等.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个人因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3]陈洋.当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周芳,陈志伟,王亨洪等.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马鑫民(1979―),山东定陶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

上一篇:基于CSSCI的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热点与趋势... 下一篇: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