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五种思路

时间:2022-09-13 06:53:56

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五种思路

文言诗文年代久远,再加上言语习惯、词汇、语法、修辞等与现代语体文存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现代中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存在很多困难,如果仅凭语感,就往往难以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且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读,造成语感错失,理解可能与原意大相径庭。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增强积极、丰富感知提高文言诗文阅读能力的同时,积极探求有助于理解内容、把握主旨、领会意境的有效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

一、抓住规律理解诗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又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表达句式、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第一,文言文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一致,其特殊句式的掌握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有关特点,大大有助于理解内容。例如被动句的结构就有“见……于”“为……所”等固定格式,理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行将为人所并”等语句时,根据其被动句式特点,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或者翻译。

第二,辞赋一类的作品,多采用对偶句式,上下句语言结构相似,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

第三,文言诗文常用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理解时一定要抓住特点和规律,“互文”是“分而行文,合而见义”,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分开说,理解时合起来,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在陆地,一个在船上,怎能饮酒?”的误解,而联系互文就会知道是主人客人都下马,都上船饮酒,共叙离情。类似的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

二、从语境出发理解诗文

从语境出发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做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必须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也可以根据上下文联系来推求。如201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中的“若”和“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留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考“因”字,常考做连词和介词的情况。从两“因”字后面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三、根据情节理解诗文

根据情节理诗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在理解诗文时,首先要看注释中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情况介绍,所给内容往往与诗文内容紧密相关,不可忽视。

四、根据事理理解诗文

所谓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据事实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来创作诗文的,这就给我们解读诗文提供了参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就需要回过头来再做仔细的推敲,或者展开合理的想象,进一步丰富填充有关空白,实现对诗文的正确理解。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能将它凝固起来。因为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

五、根据情感理解诗文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和艺术情境。任何诗文都是作者主观情感与所描绘的客观场景的有机结合,物我相融,情景交融,所以只有从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艺术境界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追寻诗文的准确含义。

古代诗文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耐人寻味。

中国古典诗文特别注重意境的创设和描绘,作者把自己丰富的主观情意融入精心选取的客观景象之中,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加以描绘,形成情景相生、水融的艺术境界。所用词汇义项的选择都是和意境相一致的,所以意义的获得也必须通过意境来达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绿水荡漾清猿啼”,教材把“清”注为“凄清”,是不够妥当的,因为猿声是否凄清全在于听者当时的主观感受。

由此看来,文言诗文的理解有其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望文生义、胡乱猜测,一定要多注意总结、把握规律,在多加积累的同时,注意丰富培养语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鉴赏诗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收到实效,使字词理解、文章阅读、诗文鉴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上一篇:关于高中语文《选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认知心理学对儿童语言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