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9-13 06:04:26

论高师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

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师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重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关键词:高师教育;教育创新;体系构建

所谓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艺术的创新和教育体制的创新。构建教育创新体系,应从我国高师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营造教育创新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创新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是构建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前提,师范院校应在深入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同志教育创新思想、素质教育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组织理论研讨,把教育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一种僵化的人才观,以分数的高低、知识的多寡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人才观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应逐步树立起“勤劳朴实、基础扎实、能力实用,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创新”的新人才质量观,在做好“双基”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由过去长期形成的以教师的自我表现状况、学生考分高低、传授知识多少作为教育价值尺度的片面教育价值观,逐步转向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中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人才能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3.树立现代教育观。努力改变把学生当成知识仓库,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为最终教育目的的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既强调知识的学习,更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既强调知识的积累,更强调知识的优化;既强调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更强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新的教育观念。

4.树立民主和谐的教学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教学,学生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和谐的教学观。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创新教学新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之上,通过采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以前,在高师教学中存有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课程体系老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授课方式死板等等弊端,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知识迁移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现代化教学能力低,很难适应基础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进行专业调整。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大幅度的专业调整,努力培养出“产销对路、留得住、用得上”的有用人才。应本着“压、扩、上、改”的原则,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新上社会急需的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趋于合理。

2.改革课程体系。本着重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综合培养原则,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设特色课、加强技能课,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开设文理渗透课,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理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制订“课程规范化标准”,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内容。针对过去教学内容陈旧的状况,按照发展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原则,革新教学大纲,编写科学实用的教材,压缩删减重复和陈旧的内容,引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努力使学生获取最新的、有用的知识信息。强化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破内容界限,明确内容层次,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合理和优化。

4.倡导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摈弃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等呆板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引导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启发教师在先进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类型;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启发思维,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施兴趣教学,使学生在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通过直观教学和电化教学,使学生如临其境、置身其中,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同步提高。

5.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过去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简单教学手段,应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应把录像机、投影机、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等引进课堂,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多媒体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扩大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建立科学的反馈评价体系。过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偏重于学生卷面成绩。卷面成绩高,既说明学生学得好,也说明教师教得好,这种评价方法是极其片面的,应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来说,评价其学习好坏,应有多种方法,如考试考察、实践测试、社会调查等等,让学生从繁重的考试压力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即使是考试,也应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对教师要进行教学督导,民主评课,建立学生评课的体系;制定教学评估办法,使教学评价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科学的反馈评价机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造型教师

教育创新的目的是通过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以其创造性劳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是实施教育创新的主体,没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就没有教育创新,因此,造就一支创造型教师群体是构建教育创新体系的关键。

创造型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和真诚执著的教育情感,具有开放性的人格修养和宽容理解的良好心境,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育创新的探索中具有忘我的献身精神,才能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造型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才能使创新教育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

创造型教师应具有创造性获取、加工、输出知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广泛、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优化知识体系,才能高屋建瓴地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创造型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具有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勇于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不断开拓教学研究的新领域,不断开创教育创新的新局面。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创新环境

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能,需要有高雅的校园环境、广阔的实践空间、浓厚的学术氛围,应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教育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大环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营建积极向上、文明高雅、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景点,使校园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要通过举办读书、科技、体育比赛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利用校报、黑板报、广播站、学习园地等宣传舆论阵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大造声势。

社会实践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所以学校应十分注意利用本地资源,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积极组织暑假、寒假“三下乡”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努力回报社会,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

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大力倡导“求实、勤奋、开拓、创新”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尽量多地组织学术讲座,介绍最新学术动态,开阔师生的视野。在学生毕业时,要求学生写出具有创意的毕业论文。学校设立创新奖、发明奖和进步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增强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氛围,培养创新品格。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创新型、知识型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给跨世纪的高师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师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深化改革,着力构建教育创新体系,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教师。只有这样,高师教育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下一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演进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