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生成”教学感悟

时间:2022-09-13 05:51:17

课堂的“生成”教学感悟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标准有很多,众说纷纭,从评价“教”到关注“学”;从“预设”到“生成”都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产物,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或“达成”新的教学效果呈现。课堂生成,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体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得了双丰收,必定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那在生成的环节中必定会无动于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看重课堂生成,必须追求课堂生成的最佳效果。

然而,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却发现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有的教师内心想自己的课堂生成是精彩的,但实际上却走了样,不是偏离了文本的主旨就是学生跑了题,要不就是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提出这样或那样让教师难以应对的问题,最后闹个不了了之;有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这样那样的新理念,显得茫茫然,怕自己哪儿出错,给人以浅薄感,给其他教师看笑话,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谓多元的、个性的理解不置可否,最后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课堂的生成教学”谈点个人看法:

一、精彩生成的前提――精心预设

一堂精彩的课,需要预设与生成共舞。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同时,必须认识到,课堂又是复杂的,老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上可能的变化,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机智中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的流程也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请看课例: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作文片段《怎样写具体》。

支老师走上讲台就和学生亲切交谈:

师: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姓“支”。

师:对,我在黑板上写一写,我们写字要认真,故意写了一个歪歪斜斜的“支”字。

师:同学们说我写得这个字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说说什么地方写得不好?

生:这个“支”字像个站不稳的人。

生;第一笔横得太长。

生:第二笔竖歪了。

生:撇太长、捺太短、不协调……

等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支老师总结说:同学们刚才说得那么多,我接受你们的意见,其实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那就是“怎样写具体”。同学们先说这个“支”字不好看,这就叫概括写,你们所说的各种理由,这就叫具体写。支老师的精心预设为学生的生成作好了铺垫,学生从这一简单的教学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是具体写,什么是概括写”,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支老师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围绕“天气太热了”、“雨下得太大了”这两个话题展开想象,正是因为有了开课的精心预设,才有学生后来文思泉涌的精彩生成……

大师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课例中,支玉恒老师以挥洒自如、风趣诙谐的教学艺术,使学生忘情地投入,忘我地交流,快乐地表达。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精心预计的前提,才有这“无法预约的美丽”。

二、精彩生成的资源――善于捕捉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里面可能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如果教师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和生成意识,善于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敏于发现其内在的有效的教学资源,就会将“偶然”生成“必然”,将“巧合”生成“适合”,将“意料之外”生成“情理之中”,营造出一种“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将偶发事件开发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

请看课例《狐狸和乌鸦》这一课,其中第二小节是这样的:“有一天,乌鸦飞出去给它的孩子找吃的。它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站在窝旁边的树枝上,心里很高兴……”学生学习之后,有的说:“乌鸦是去帮孩子找吃的,已经回到窝边,干吗不去喂小乌鸦,偏要等狐狸来骗它?”有的说:“窝里的小乌鸦已饿坏了,肯定会呱呱大叫,乌鸦妈妈怎么会有心思和狐狸聊天呢?”……显然,这是老师在备课时预料不到的情况。老师灵机一动说:“大家说得有点道理,也可以修改,你们觉得这样改才合理?”于是,孩子们更来劲了,一则则翻版的、新的《狐狸和乌鸦》的寓言故事就产生了。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老师善于捕捉课堂的意外生成,老师一方面尊重文本,同时也勇于超越文本,顺着学生思路为教材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而没必要为维护所谓的“权威”抹煞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笔者认为寓言的教学是小语课文中常见的内容,面对这类课文的学习与理解,应取一个什么态度,这点教师心中要有谱。从这篇寓言来看,语言上的问题绝不是学生争论的焦点,特别是有关描写更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是作者通过这个寓言所表达的思想,如果学生的理解是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这样的理解才能体现课标所要求的,对文本的解读才是多元的。

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多,当然并不是生成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精彩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教师要依靠敏锐的捕捉能力,并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突发问题”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整个教学过程从有序(预设),到无序(生成),再到有序(采取相应的对策)。课堂生成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防止学生借生成出现各种达不到或过度的发挥,影响到文本的理解,影响到技能的形成。

请看课例《麻雀》一课,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认为爸爸力气更大,我的爸爸平时对我最好,所以我认为是麻雀爸爸。”别的学生受到启发,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妈妈,有的说是爸爸,有的说爷爷,有的说外公……争论个不停,教师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制,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学无教,课堂由此陷入了散漫的局面。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教师表现得有些困惑、茫然,不知如何引导,生怕自己的任何决定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怕违背新课程理念。其实不然,我觉得这个课例中学生之所以会讲麻雀的妈妈、爸爸、爷爷……都是联系了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亲身经历,谁对我最好,谁最能帮助我,谁最疼我等等,所以老师不必让学生去争论麻雀是谁?只要引导学生麻雀与猎狗搏斗的动力是源于“爱的无私、爱的伟大”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

精彩的生成不仅仅需要精心预设,更要善于捕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必将造成预设的情况与教学的真实情境不符,痛失精彩生成的良机。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的生成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语文课,讲又何妨 下一篇:语文课堂中评价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