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之国"感受咖啡文化

时间:2022-09-13 02:18:08

在

就像茶的故乡中国有渊远流长的茶文化一样,“咖啡之国”埃塞俄比亚,也有沿袭了好几个世纪的咖啡文化。

咖啡,茜草科咖啡属热带常绿灌木。其种子经烘烤、研磨成粉末状,加水煮开后即成咖啡饮品。世界上约有1/3的人饮用咖啡,是茶以外消耗量最大的饮料。过去,我们只知巴西盛产咖啡,不少外国移民都是靠在巴西咖啡种植园里打工,养家糊口,进而落地生根,定居巴西的。这次访问埃塞俄比亚,方知咖啡这种饮品的起源地并不是巴西,而是“咖啡之国”埃塞俄比亚。

相传几个世纪之前,埃塞俄比亚西南部一个名叫咖法(Kaffa)的高原上,一名牧羊人每天清早赶着羊群到山上放牧,中午,羊群都会安静下来,聚在一起,在温暖的阳光下休息。他也枕着双臂睡上一觉。然而,他偶然发现,每当羊群吃了灌木丛中一种小红果之后,就变得欢跃起来,中午也不扎堆休息了。他感到奇怪,便也摘了一捧放进嘴里,品尝之后,发现自己也同样变得很兴奋。后来当地寺院的僧侣们听说后,也采来品尝。他们发现这种神奇的小红果儿,能使他们在夜间祷告时保持清醒,特别是困倦时用它提神有很好的效果。人们最初并不懂得将咖啡豆儿研磨成粉,作为制作饮品的原料,而是直接食用咖啡树上那些红色的浆果。人们将咖啡豆烘烤、研磨,制成饮品热饮或冷饮,还是13世纪以后的事。即使在今天,咖法省最偏远地区的居民,仍习惯将生咖啡的浆果碾碎或者把它同酥油混合后直接放在口中咀嚼。当时,这种小红果儿还没有名字,他们便用当地的地名叫它咖法(Kaffa)。据说,咖啡最先经由僧侣或商人跨过红海,带到也门,这种温和又含刺激性的饮品,便在禁止酒精饮料的中东穆斯林国家迅速流行开来。后来,又逐渐传向欧洲、美洲,作为一种深受人们欢迎的饮品风靡世界。尽管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各地培植的咖啡有各种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与口感,但无论是英文――Coffee、法文――Cafe、阿拉伯文――Quch和中文――咖啡的名称,都无例外的源于埃塞俄比亚人最初的叫法:“咖法”(Caffa)。

埃塞俄比亚许多地方都出产咖啡,但主要产地仍集中在西南部的咖法和希达摩地区。那里海拔界于1100―2300米之间,生长期内降水均匀,气温保持在摄氏15―24度之间,土壤又多是排水性好、含丰富腐殖质的弱酸性土壤,适合于咖啡,特别是高品质小粒种咖啡的生长。目前,埃塞俄比亚咖啡种植面积已超过40万公顷,年出口量达11万吨,仅次于乌干达和象牙海岸,居非洲第三位。近年来,由于政府鼓励私人资本参予咖啡的生产、加工与贸易,调动了私人企业家的积极性,咖啡在埃塞俄比亚农产品出口中的比例逐年增加,是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外汇来源。

就像茶之于中国人一样,咖啡更是埃塞俄比亚人生活中须叟难离的东西。无论在城市或农村,对大多数埃塞俄比亚人来说,一天不喝几杯咖啡,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如果有客人来,或是同朋友、同事、邻居聚会商议什么事情,就更离不开咖啡。就像在广东、闽南品尝“功夫茶”或在云南看哈尼族姑娘演示冲泡“三味茶”一样,我们在埃塞俄比亚访问期间,也有幸观赏了从咖啡豆的烘烤、研磨到咖啡的烹制、品尝的全过程,领略了古老的“咖啡之国”传统的咖啡文化,感受了埃塞俄比亚人的热情与友谊。

那是我们抵达埃塞俄比亚的第二天晚上,主人特意在亚的斯亚贝巴市郊的“王冠饭店”,请我们品尝包括埃塞俄比亚人几乎顿顿不离的主食“英吉拉”―― 一种用苔麸粉制作的发酵饼,生肉末,和用“瓦特”、咖喱粉、辣椒及一种酱调制的菜肴等埃塞俄比亚传统食品,并观赏埃塞俄比亚各民族的传统舞蹈。“王冠饭店”既是款待外国客人体验、感受埃塞俄比亚民族风俗的地方,也是久居城市的埃塞俄比亚人寄托对过去农村乡居生活怀念之情的处所。从外观看,它同市内其它餐馆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跨进大门,发现里面却是用木柱、竹杆、芦苇、麦秸等材料装饰成的一个个连在一起的圆锥形的大厅,像是走进埃塞俄比亚乡间常见的一种叫作“土库里”的民居。不过乡间的“土库里”,通常是中间用一根木柱支撑,再用树枝、竹杆或芦苇作骨架搭成的圆锥形的茅棚。一般一个“土库里”中,住着一户人家:夫妇俩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富裕人家居住的“土库里”四周设有围栏,院里还盖有厨房、库房、牲口圈等。“王冠饭店”的大厅里,除了几只为“贵宾”准备的沙发之外,其它坐椅都是木腿、皮面,马鞍形的小马扎一样的凳子。中间摆着几只蒲草编的下大上小圆锥形的东西,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不料坐定之后,服务员像变戏法似的把它们尖尖的顶盖一一打开,竟是一个个可以盛什物的篓子。他们再把盖子倒插在篓子上,这些篓子又立即变成一张张平顶的小餐桌。原来在农村里,农民们日常就是使用这样的桌、凳居家过日子。地上软软地铺了簿簿一层新割青草,散发着清新的草香。主人特意安排这样的环境待客,为的就是让我们感受原味的埃塞俄比亚风情。主人这番盛情,自然令我们感激不尽。在品尝了特色食品之后,服务员将环盘撤下餐桌的同时,端来一盆炭火。主人说:“下面,该请各位领略我们的咖啡文化了……”

只见服务员坐在火盆旁,把盛着棕褐色咖啡豆的一种扁平的陶制器皿,放在火上烘烤,并不时翻动,以便烤得均匀。然后把它们倒进一只叫作“姆克查”的大木碗中,像捣蒜一样,用捣棒把它们捣成粉末。主人一边眯起眼睛,像是在欣赏这一下一下有节奏的捣声,一边说:“在城市住久了,喝咖啡都是在商店买的现成的袋装咖啡,方便倒是方便了,可总觉得少了一种韵味,时常怀念过去住在农村时,父母、兄弟姐妹们围在一起,听妈妈用这种原始的方法,一下一下捣碎咖啡豆的声音,闻着满屋特有的芬香,它们除了给人一种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让人体味到家的快乐、平和与温馨……”主人的话,让我们久久回味。

下一步,便是烹制咖啡了。只见服务员手脚麻利地将捣碎的咖啡倒进陶壶中,架在火上煮。主人说,这种陶壶是专门用来煮咖啡的,它主要特点是能保持咖啡豆的自然的芳香,远胜于城市里使用的铜壶或铝壶。果然,伴着壶水发出的吱吱声,一股股咖啡特有的浓香,也随着乳白的蒸气从壶嘴溢出。

当服务员把陶壶从火上提下时,另一位服务员乘势点燃一把熏香,把它们插在门柱上。主人解释说,这也是埃塞俄比亚的一种传统风习,它有两个含意:一是熏香能驱散蚊蝇,带来吉祥;二是它表示这家的女主人已经煮好咖啡,欢迎邻居们来品尝。在为客人们斟咖啡之前,服务员在每只杯子里倒一点点咖啡,并把它们泼在地上。主人说,埃塞俄比亚人饮咖啡,除了相互间的精神上、感情上的维系之外,还通常作为与神明沟通的一种方式。泼在地上的咖啡,便是献给房屋之神阿德巴的。在农村,饮咖啡之前,女主人通常还会邀请在座的一位长者,代表大家感谢阿德巴神并为大家祈福。人们相信,每次煮咖啡时,阿德巴神都会在场,保障大家吉祥。实际上,这些仪式都是从祭祀神明的礼仪中演变来的。

主人请大家端起杯子,说:“在农村,制作咖啡待客,一般是女主人的工作。至于男主人,当然有更重要的事情……”他没继续往下说。连作陪的埃塞俄比亚友人也都把目光投向他,不知他卖的什么关子。只见他轻轻呷一口咖啡,夸张地咂咂嘴:“男主人要办的事很重要,一是陪伴客人;二是赞扬妻子:亲爱的,你今天的咖啡煮得真香啊!”大家不由得哈哈笑起来……

当我们端起斟满咖啡的杯盏,我感到,主人是把埃塞俄比亚人质朴、诚挚、热情、好客的情感统统融进这一杯杯飘散着浓香的热腾腾的咖啡中了……

上一篇:关于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的问题与思考 下一篇:斑斓腕带引领英伦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