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时间:2022-09-13 01:47:18

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 校媒合作;传媒人才;培养;思考;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52—0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传媒的变革和创新,传媒变革的速度已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传媒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媒体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由于高校新闻传播与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周期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当前传媒变革的要求。“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1]如何改革传统的传媒专业教育教学方式,紧跟时展和传媒变革的脚步,培养传媒市场所需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传媒发展最为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学校与媒体合作培养人才,是最为科学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传统传媒人才培养的现实与困境

从2009年起,扩招使得高校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学生数量的增加与学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形成了巨大反差。具体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师资结构失调,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课程体系陈旧,教育质量滑坡,理论和实践脱节。21世纪,社会已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传媒业的发展呈现出整合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未有大的改变,这已无法适应传媒市场发展的需要。

1.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脱离传媒发展实际。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前提,高校传媒专业由于实践性、综合性都比较强,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校传媒专业的教师多为理论型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经验,虽然学校聘请的社会媒体人士具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系统的学科知识。总体来看,高校中具有良好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传媒专业教师非常缺乏。面对实践实训教师紧缺的问题,很多学校的做法是,或短期培训年青专业教师,或让专业教师到媒体进行培训和实践,或请媒体从业人员进行讲座或授课等,以此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2. 盲目的专业设置。近些年来,很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忽视了媒体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就业困难,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办学规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国新闻传播专业点已达877 个,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读人数已达20 多万,仅每年毕业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就有3 万多人。在一个培养周期内,不同学校的同专业毕业生“扎堆”涌向市场。毕业生的激增与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巨大的矛盾性,一方面,很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另一方面,媒体无法招聘到所需人才。导致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核心原因是部分高校对本校专业设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盲目开设所谓“热门”专业。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所说:“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对口,新闻媒体需求与新闻教育两重天。”[2]

3. 学生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是学生专业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实是,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由实习单位安排,实习单位虽然接纳了学生,但却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大多数实习单位给实习生安排的都是一些杂务,他们在实习阶段学到的则是一些一般性、基础性的知识。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些高校则与当地媒体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但是这种实习模式不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缺乏制度保障,缺乏有效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无法接触到媒体运作和编辑活动的核心环节。

二、校媒合作的前景与展望

传媒学科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对此,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探索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2006~2010 年,教育部评审的16 个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就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创新在于,“学校教学与业界实践互动”,即学校课堂教学与业界保持互动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业界的精英加入教师队伍,通过课堂授课或者开设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线媒体的实践技能与知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与业界建立联合培养的模式,在校内外建立实践基地,使学生拥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减少学校培养与业界需求“脱钩”的现象,使传播学毕业生更符合业界的标准与要求。[3] 此外,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系依靠学校的财力建设起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报纸编辑实验室、电视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及网络传播实验室,并与解放日报、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大型传媒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但这种模式不具有广泛推广性,它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校雄厚的实力及与国家级媒体的关系等。这是很多学校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更加具有操作性、更加符合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一些经费投入少、办学实力不强院校的新型传媒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校媒合作的两主体办学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模式之一。

1. 确立两主体办学模式。传统的传媒教育办学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确定办学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并安排教学内容等,只有在实习阶段,才安排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性学习。虽然很多学校尝试进行校媒合作办学,但媒体因为没有相关制度和政策上的规定,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等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建立学校与传媒两主体办学模式,使媒体不再是配角,而要成为办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传媒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传媒单位可以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及技术支持,帮助学校建立小型媒体,以解决在校学生实习难题。另外,双方还可以根据传媒单位的用工需要,建立特色班,“订单”式培养人才。

2. 重新制订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确立了两主体办学模式后,还要有能发挥两个主体优势的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双方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及传媒业的具体内容,共同开设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传媒课程,走“专业+ 传媒”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一是确立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二是确立教学目标、主干课程和教学流程。三是建立一套符合传媒人才培养规律的考核指标体系,发挥学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传媒实践教学的优势。四是对学校教师和媒体从业者进行合理分配,建设一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就非常值得借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办于190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100多年来,其在新闻和大众传播的本科和硕士层面教育方面独创了著名的“密苏里式的动手风格”,它成功地将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密苏里新闻学院办有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 使媒体运作和教学相互融合, 教师既教学也担任编辑工作,学校专业实践课中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工作需要的实际技能,例如报纸采访、报纸编辑、广播采访、杂志编辑等。[4]

3. 开展实践性教学。据相关调查显示:传媒类专业毕业生认为专业的教育模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实践环节过少,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教学与实践脱节。然而,传媒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恰恰更多关注和看重的是工作经历或实习实践等内容。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媒体与学校合作办学过程中就有必要加大实践课程内容,将课堂设在媒体,按照媒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安排学生做策划、采写新闻,进行编辑、校对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如,喜欢采写工作的可以多安排采写任务,喜欢编辑工作的可以钻研编辑业务,让他们在学习期间能够完全掌握媒体运作的整个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拥有实践经验,毕业后,他们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传媒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勇,王远舟,吴晓川.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J].新闻界,2008,1

[2] 石坚.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以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为例[J].三江高教,2013 ,9 (2 )

[3] 伍顺比,董小玉.多元与特色: 新闻传播学实践人才培养的审思———基于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1,9

[4] 甘惜分,钱辛波,成一,洪一龙等.《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上一篇:谈参与式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下一篇: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个性培养的因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