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9-13 01:06:16

浅谈高中物理新课改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内核,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本人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等途径来实施。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们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通过创设情景,能够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探索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识,甚至创造新事物。例如:在学习“力的分解”专题时,力的分解是《力》这一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的主要思维障碍是: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我例举了这一题目:如图,质量为m的物体被三角形支架ABC在 B点通过细绳悬挂而静止, AB杆保持水平,BC杆与竖直方向成α角,求AB杆受到的拉力和BC杆受到的压力大小。 为了使学生理解细绳拉力(F=mg)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一是拉伸AB杆,二是压缩BC杆),我叫学生们站起来,让同桌学生的手臂叉腰,要求手的后臂保持水平;另一个学生在其肘关节处施加一竖直向下的拉力。

接下来,同桌学生互换重复上述动作。通过学生的上述动作,让他们看到AB、BC两杆分别类似手的后臂和前臂,从而理解上例中细绳拉力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通过寓教于乐的实验,建立形象的物理模型,让学生在上述情境中增强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感性认识,将物理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既可加深理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疏通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们在兴趣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如何确定两分力方向”的理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鼓励学生提出探索性的新颖问题,发表独到见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不是教得学生没问题,而是启发、训练学生提出更深刻、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例如,在学习电容器中,带电量为Q的平行板电容器,在两间距离d增大或减小后,两板间电势差U改变而场强E保持不变的结论,一般学生难以理解,数学证明学生也觉得说服力不足,受到教材上用电场线的疏密程度来形象地表示电场强度大小的启发,有学生对此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设任一极板带电量Q都等于Ne,设想每一个e都发出一条电场线,则两板间共有N条电场线,其疏密程度为N/S(S为平行板的面积),距离d增大或减小,引起变化的只是电场线的长度,并没有改变它的密度,所以它应保持不变,又因为沿电场线方向电降低,所以当距离d增大或减小,电场线变长或变短,两极间的电势差U=Ed就增大或减小。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就放手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对于那些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的学生,首先要鼓励、支持,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的地方,也要加以肯定,增强学生“冒险”的兴趣和信心。对于不正确的地方,要认真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让学生感到有压力,而是让学生感到只要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回有收获,有提高。让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热情去学习和思考,体验创造的愉悦,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下一篇:基于影视资源的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