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制教育的若干启示

时间:2022-09-13 12:49:43

学校法制教育的若干启示

一个中国留学生和他的美国女友在纽约大街上闲逛,走到一个路口遇到红灯,男的迫不及待地闯了过去,女友一见就急了,说:“你连红灯都敢闯,什么违法的事不敢做?”于是就跟他分手了。回到中国后这个留学生又谈了一个女友,一天他们逛街时,正巧遇见红灯,这个留学生便老老实实地等绿灯,中国的这个女友不高兴了,连红灯都不敢闯,你还能做什么事?于是也和他分手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我们这个社会对法律、规则的漠视根深蒂固,法律意识在我们的心中少得可怜,法律在有些人眼中形同虚设,毫无地位和威信可言。当年向总理说了句实话的农妇熊德明不仅讨回了拖欠的工资还成为中国十大新闻人物,这真是中国法治的悲哀和无奈。我们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是传授课本中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和养成良好的法律心理,同时渗透给学生一定的优秀法律思想,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尊重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相信法律的人和一个不依靠法律的人,法律对他能有什么指导、保护、威慑和惩罚的作用。下面通过几个故事来看一下其对学校法制教育的一些启示。

我们都知道,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但一般人不知道扁鹊兄弟三人的医术都很高明。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医术谁最高明?”扁鹊答道:“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不解:“那为什么你的名气最大?”扁鹊解释:“我大哥治病,是治于未发之时。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他的名气也就无法传出去。我二哥治病,是治于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些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遍全国。”

“良医治未病”其实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防患于未然”“大水不来先挡坝”等是同一意思。它要求我们学校的法制教育要有超前意识,有预防措施,要针对校园经常发生的违法现象和行为,在没有发生和变为现实之时,就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和预防,不能等出现了多起刑事案件再讲刑罚和犯罪,也不能等到校园的治安不可收拾了,再想起给学生进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方面的教育。学校法制教育重要的是进行预防教育而不是矫正教育或治理教育。实践也证明预防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小于矫正教育或治理教育,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以事先投入的预防性法制教育为前提的。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平日里学校的法制、安全保卫等管理部门要有一个掌握学生情况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及个别的法制教育,做到法制工作具体细致,准确到位。

1950年6月25号,朝鲜战争爆发,当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随后总统令,要求商业部长征用多家钢铁公司的厂房和设施。可钢铁公司的老板们以总统的命令缺乏法律基础为由,执行总统令的商业部长。官司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结果最高法院以6比3压倒多数判总统违法。当时的裁决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总统具有任何权力下达命令,那么他必须来自国会法案或宪法本身,但我们找不到任何立法以明确授权总统在本案中占有财产,也不存在国会的任何法案能清楚地蕴含这类权力……本案中的执法行动产生于总统的个人意志,并代表与行使着没有法律基础的权力……”

这个故事说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依法办事是每一个法治国家中所有成员的基本准则,不管这个社会成员是公民个人还是总统抑或是其他国家机关,其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因为法律是国家和社会有序活动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也要注重教育学生不但要自觉地遵守法律,还要树立起尊重法律、维护法律、依靠法律的思想与意识,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学生中普遍地树立起来并根深蒂固,让法律成为学生判断自己行为合法性的唯一标准,使他们认识到不能因为家庭、职业、经济状况、性别、学习好坏、身体力量的大小等等而拥有以强欺弱、以大制小的权利,更不能因别人有过错而成为我们更强烈地伤害对方的理由。任何人都是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的,法律不允许我们个人动用私权对他人的违法或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更不允许任意地侵害他人的权利,随意地践踏法律。否则,只能是玩火者自焚,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的政治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琳共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已为诸多实践所证明。“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破窗理论”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当然,它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琳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学校的法制教育更是如此,如果一起打架事故没有及时处理,那么很快就会出现很多起打架斗殴事件。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必须从源头上抓起,把违法违纪现象及时控制住,消除校园违法乱纪现象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温馨环境。

在中国我们习惯于教育学生或子女面对利益分配或选择时,总是让他们选小的、坏的、少的,把好的、大的、多的留给别人,并称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事实上教育的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在学习诉讼法时,教师强调程序重于实体,其中讲了一个外国父母如何让子女分饼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外国人,有两个孩子,有一张饼要尽可能地平均分给他们,这个外国人并没有过多的教育和说服,只是为分这张饼设置了一个程序,即将饼的分割权与分割后的优先选择权分别由两个人来行使,切饼的人不拥有分割后的优先选择权,切饼的人切完饼,要先让另一个去选,如果切得不均等,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为了自己免受损失,切饼的人必须把饼分得尽可能均匀。通过这样一种制度的设计,很顺利地实现了公平的利益划分。

这个小故事的启示是:一个良好的制度可以解决我们用其他教育方式所实现不了的教育目标。国家和政府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时,采用的是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而具体的单位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同时,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实施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要想实现“依法治校”的目标,我们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各个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科学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我们的法制工作有章可循,使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尺度,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道他们应该怎么去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违反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哪些是权利,哪些是义务,如何正确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权利又该怎样正确行使,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又如何救济和保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健全并有效实施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强有力的保障,是法制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职业中专)

上一篇:美国选择性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下一篇: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