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后浇缝施工

时间:2022-09-13 12:07:56

浅谈混凝土后浇缝施工

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缝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有效措施来解决建筑结构预控沉降或伸缩的调整办法,达到不设永久形缝的目的。其机理就是以设置临时性变形缝的方法释放大部分约束应力,然后用强度较高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填缝(后浇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关键词:混凝土后浇缝施工

大多数防空地下室都建在民用建筑地下,所以,防空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浇缝的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防空地下室及地面民用建筑结构的特点。要综合施工项目的类型、施工部位、地质条件、基础形式、下部结构、结构受力、现场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来设计后浇缝的位置、间距及断面形式。设置后浇缝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内容:

①用于处理地基沉降差的后浇缝是后浇沉降缝;用于处理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后浇缝是后浇伸缩缝。

②最好在结构受力及变形程度不大的地方设置后浇缝应设置:为防止应力过于集中,更好的开展施工作业,最好将后浇缝的宽度控制在800mm以内;不要将缝隙内的结构主筋断开,而缝内混凝土则要遇梁断梁、遇墙断墙、遇板断板,以确保结构内部全断面贯通;后浇缝混凝土所用混凝土的强度要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高。基于工程对防渗漏的设计要求,可采取阶梯式或企口式的断面接缝形式,同时接缝中部及外部分别要设置止水带和防水层。

③防空地下室附建于地面建筑地下,而若要将后浇沉接缝设置在高层建筑和裙房之间,最好设置在裙房一侧,且必须是主楼边的第二个跨内。

④沉降缝最好不要设置在防空地下室室外出入口和主体结构相连的地方。在室外出入口连接通道和主体结构交界的部位,因其地基承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使之对不均匀沉降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工程形状急剧变化而应力集中,温差和温度应力较大等因素引起的结构变形,依靠施工后浇缝的临时“抗、放”效应难于解决。因此,最好不要将沉降缝设置在防空地下室室外出入口和主体结构相连的部位。

⑤结构主筋在后浇缝中应连续通过,为了便于调整而必须断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进行焊接或采用机械连接,而且同一载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必须在50%以下,比如进行绑扎搭接,就要注意主筋搭接长度至少为主筋直径的45倍,还要根据施工规范安装附加钢筋。

⑥为避免结构主筋移位或走形,要在制安后浇缝跨内钢筋时应对拉结筋、支撑筋、保护层垫块进行加密处理,同时通过对称浇筑法浇筑两侧的混凝土,及时检查并矫正被压弯或踩弯的钢筋。

⑦为了在确保断面企口成型的同时方便施工活动的开展,后浇缝两侧的接缝最好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钢丝网片要绷紧,并且与钢筋支架牢固绑扎。

⑧为避免后浇缝接缝部位发生水渗漏,应该按要求将止水带埋设在接缝部位。如果使用的是钢板止水带,则一定要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钢板止水片的接头,搭接长度至少为50mm,应满焊。

⑨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后浇缝缝内混凝土浇筑后与缝内钢筋形成整体受力并抗衡残余约束应力,因此,后浇缝缝内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的重要性基本等同于带内结构钢筋,一定要根据施工规范浇筑混凝土,以确保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为使后浇缝内混凝土具有抗衡残余约束应力效应的作用,一定要保证其强度高于两侧混凝土强度,同时具有膨胀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提前做好后浇缝混凝土配合比(含微膨胀剂、其他外加剂掺量)的试配试验,如果有抗渗的要求,还要进行抗渗试验。后浇缝的防水构造见图。

浇筑缝内混凝土前,必须提前开展钢筋除锈的工作,并彻底清理带内两侧混凝土凿毛后产生的杂物,用水冲洗施工缝,然后将表面积水排掉,保持24h的湿润状态,将与缝内混凝土内砂浆成分一样的水泥砂浆涂刷在界面上,从而使后浇缝混凝土和先浇捣的混凝土之间实现很好的连接。为防止局部混凝土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破坏混凝土质量,应充分搅拌混凝土。在振捣阶段,为避免水泥浆严重流失,防止强振和贴边振捣,应该对模板和振捣器之间的间距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根据施工规范将振捣时间延长,使混凝土振捣密实,以杜绝贯穿通缝的产生。如使用的钢丝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封闭钢丝网片之间的接口及两侧保护层的接口,尤其要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版的距离,必要时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混凝土初凝后应抹平压光数遍,减少表面裂缝产生。

进行缝内混凝土浇筑时,后浇缝跨内的梁板两侧结构长时间保持悬臂受力状态,所以为避免各部分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其稳定方面问题的产生,施工时不允许拆除本跨内的模板及其支撑,而应该在确保后浇缝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规范后再按步骤拆除。尤其是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更应该注意后浇缝附近的支护质量,以免拆模过程中因支撑发生位移或松动致使结构开裂。

重视后浇缝混凝土的保护。缝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尽快进行养护(一般不超过12小时)。后浇缝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进行施工。

后浇缝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后浇缝应设在受力和变性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000mm。②后浇缝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③后浇缝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后在施工。④后浇缝混凝土施工前,后浇缝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予以保护,严防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式止水带。⑤后浇缝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强度等级应高于两侧混凝土一个等级。⑥后浇缝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参考文献:

[1]冀文政,等.人防科技[J].2006.2.

[2]雷志雷,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冯克勤.混凝土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1.

上一篇:预应力桥梁T梁预制施工技术探讨 下一篇: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