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2-09-13 11:08:06

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有关理论

产业集群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业集群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 迈克尔·波特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王缉慈从区域经济的发展论证了产业集群的创新(2001)。赵坚(2006)认为产业集群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王海燕(2008)提出了行业具有聚集能力的两个条件:生产力流程的可分性和行业的最终产品必须具备可运输性。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点,成为国民经济中新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运用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速度经济来促进安徽物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安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安徽物流业发展现状

1、物流业的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2011年安徽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89.82亿元,同比增长10.5%,占GDP的3.9%,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的12.08%,物流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尤其是交通设施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公、铁、水、航空运输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2011年底,全省公路里程14.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09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通车里程2878公里,拥有长江、淮河两大黄金水道和四个一类口岸,通航里程达5605公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安徽的航空地位。

2、产业集群同安徽省物流业的协作模式不断优化,一体化发展渐成趋势

随着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流业逐渐发展为安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关键领域,能够为第三方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为全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全省共有运输、仓储及综合物流企业20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200多家,物流外包模式和物流联盟模式逐渐建立并得到发展。荣获2011年安徽省物流行业国有十强企业称号的铜冠物流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以生产物流为主导、第三方物流作为支撑,汽贸、旅游为补充的“四维一体”的新格局。

3、安徽物流业的布局更加合理,由点状分布逐渐呈现出线、面分布

2008年开始,安徽省开始着重建立区域物流经济,依托产业集群,转变之前物流分布分散的现状。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三大物流区域,与安徽省的产业中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依托产业集群优势和基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市场流通型物流园区;结合中心城市传统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省级重点支持30个物流园区发展,初步建立起三大物流中心。为了强化不同物流圈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实现特色资源的优化配置,安徽还建立了五大物流枢纽,很好的实现了不同物流圈、产业圈之间的协同关系,同时也强化了安徽经济的外向交流和辐射功能。

三、安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安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安徽物流业发展迅速,服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整体规模较小,同其他省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网络化组织还没有形成,竞争力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安徽经济发展的物流需求。2011年,安徽省实现物流业增加值为589.82亿元,同比增加10.5%,而与此同时安徽省的GDP增幅为23.8%,全国物流的增幅为14.6%,这说明同其他产业相比,物流业依旧是制约安徽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见图1)。

2、安徽物流业结构性不平衡依然严重

安徽物流业的整体规模小,同时还存在着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服务水平和能力难以满足安徽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一,安徽物流业的地区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合肥市的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会向合肥市集中,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很可能导致物流业由外向型转为内生型,降低区域物流需求。第二,供需结构失衡严重,总体上来说,物流的需求大于物流的供给,供需存在结构上的矛盾。(见表1)

资料来源:雷勋平,“安徽区域物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2期

3、物流总费用居高不下,物流效率低,利润空间小

据安徽省59家重点企业申报的2010年度物流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物流总费用为93.94亿元,同比增长18.2%,高于物流业增加值4.7个百分点,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0年安徽物流总费用同GDP的比重为18.8%。造成安徽省物流总费用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运输组织的不专业,导致存货量大和货物周转时间延长,由此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安徽省的传统制造业习惯于采取自营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造成物流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无效运输比例高,总费用相对于生产总值增加。

四、促进安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1、继续强化物流保障措施,激发安徽物流业的竞争优势

物流业作为一个关系发展全局的产业,涉及众多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行业,比如税收、交通、产业布局、人才培养以及信息技术等,这些政策的优化和落实都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保障。第一、加强组织领导。物流业的准入门槛低,在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如果单纯通过市场的调节,无法在短期内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无序的竞争还有可能弱化本土物流企业的实力。政府加强对物流业的组织和协调作为保障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失灵。第二、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继续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这是便捷物流的硬件保障。针对当前物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安徽省应该尽快加紧完善交通网络和物流通道,在增加道路里程的同时提升道路的等级。

2、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各等级物流业协会的建立是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能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积极发展和培育物流业有关的行业社团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政府同企业以及物流企业间的沟通协调作用,促进信息共享。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物流协会的整合和建设,引导协会履行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发挥协会在规划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为物流业协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发展空间。

3、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为安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空间上和信息上的集中服务,聚集物流需求

由于产业链的缩短,产业集群本身不能在短期创造大量的物流需求,但是产业集群能够与物流业互动发展,将分散的物流需求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空间上,减少盲目运输,缩短物流周转的时间,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合理确定物流市场价格,吸引更多企业采取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式,活跃物流市场。

基金项目:1.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业集群理论与安徽物流产业的发展(2006sk016)

2、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投融资生成机制创新研究(10BJY058)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高校美术教育中强化人文素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