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齐美尔的时尚观

时间:2022-09-13 06:42:02

浅析齐美尔的时尚观

摘 要:时尚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它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拒绝时尚本质上也是在关注时尚,齐美尔时尚理论作为传播最广泛的理论有着既定的存在基础。本文从本质上探讨了齐美尔时尚理论,力图通过研究时尚理论,把握时尚现象,为现代社会发展与人类日常生活提供参照。

关键词:齐美尔时尚;阶层区分;时尚的哲学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35-03

一、时尚产生的背景

无可否认时尚活动首先从巫术开始,巫术表现身体,随即出现的是身体时尚,如在狩猎巫术中,人们对于动物及其动作以及人的狩猎动作的模仿,出现的原始绘画和原始舞蹈,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都是时尚活动的萌芽,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何为时尚,但时尚现象已经发展。到宗教时代出现了精神时尚,信仰被大肆追逐。随着工业化发展,当下我们进入一个身体时尚与精神时尚共存的社会,人们不断用追求时尚来刷新存在。

二、齐美尔时尚的内容

(一)时尚的定义

时尚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它看似包容万象但又并非无所不包,它变幻莫测但又并非难以捉摸。人的出现才有了时尚的兴起,时尚乃是人的时尚。时尚是生命的一种形式,一种外在的形式。生命无时无刻不再寻找一个合适的形式表现自己,生命的进化也是在抛弃旧形式创建新形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齐美尔理论中,生命与形式相互关联相互运动。他主张尊重生命,通过不断改变形式使其不断发展。时尚的应运而生为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模板,时尚塑造着人类。对于时尚的定义取其关键也就是生活方式的变迁。

(二)时尚的形成机制

1.形成的原因

阶级区分的思想在13世纪就已表现出来,如在古埃及,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被允许穿凉鞋,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有法律规定什么阶级穿什么阶级的衣服。齐美尔认为时尚作为阶级分野的产物,正是满足了群体归属与建构身份认同。

时尚为追求时尚者提供了一种外在保护,他们通过模仿来达到时尚,这种模仿既可以不需付出努力去创造就可以轻易进入时尚行列,又可以使他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减轻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感。模仿并不是随意选择一个对象便是时尚的对象。模仿者通常选择比自己优越的人,他们急需同自己所处的阶层分离,又想进入较高层,试图抹灭阶层之间的外在差异。货币经济与生产的专门化在抹平个性的同时为时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个人的独特性在客观世界中被隐藏,时尚正因此弥补了个性缺失的遗憾。透过时尚,个体性得到诠释,这种诠释是在社会行为的普遍盛行的情况下执行的,无论表现形式如何的夸张甚至荒诞,都可以被保护,并不显得突兀,这就是时尚的魅力所在,统合与分化的需要正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

2.形成的主体

齐美尔认为较低社会阶层与最高社会阶层都难以启动时尚,较低社会阶层一方面没有启动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即使有物质基础他们的创造力承担不起不断变化的时尚发生的条件,他们习惯于通过模仿达到时尚。最高社会阶层往往都是保守的人,他们已取得的权利不希望再有变动,时尚是最赋予变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会改变已有的社会秩序,他们害怕失去原有的社会地位,因此不会轻易触动时尚,只不过期待变化罢了。中产阶级是时尚的主力军,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易变性,他们不是政权中的领导者,他们有极大的创造热情,唯独通过时尚他们的不安分才得以释放,他们才能与别人区分开来实现个人身份的建构。一旦时尚大规模流行开,较高阶层决不会对此置之不理,他们会继续创造出新的时尚,时尚就是以这种“旋转木马”的方式存在着。

布鲁默肯定了齐美尔时尚理论中的“权威的重要性”,但是指出它仅是对17、18世纪时尚现象的解读,对于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是不适用的,时尚更多的是“集体选择的”结果。为什么在巴黎时尚T台秀中并非所有的高级服装设计师的产品都能创造轰动,而是仅有的几款才能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因为大众的审美品味的集体选择。

不可否认布鲁默的“集体选择”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形形的产品玲琅满目,如果没有集体选择的某些时尚,大众则会变为一种盲目、混乱的状态,时尚限制了变化的范围,规范了秩序。但对于时尚的形成,在这多元化的视阈中,只有一个标准的观念已经被打破,时尚不再局限于顶端的时尚中心如巴黎、伦敦,它开始放眼小型时尚领域,吸纳工业化时尚与街头时尚。

3.形成的条件

建构时尚必须是统合与分化并存,一方的缺失,时尚将无法完成。时尚通过统合与分化满足了个体融入时尚圈,又使得他们与普通大众区别开来。仅是个人的时尚则不能称其为时尚,只能认为是他专有的特立独行。同样,所有生活方式的一致也并不是时尚,这并没有存在与众不同。大约1390年代的佛罗伦萨,男人们求得分化的欲望过于强烈,他们急需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把自己推向时代的浪潮,在那里统合的需要是不存在的,男士服装也没有形成时尚。另有报告指出,威尼斯的法律要求其贵族阶层统一穿着黑色服装,通过穿着便可以得知身份,和其他阶层的区别是如此明显,并不需要其他的时尚来建构身份,这里也没有时尚。

4.形成特点

(1)人为性

时尚作为生活方式的变迁,就必然要有人的参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无论是米兰、纽约、巴黎、伦敦等时尚中心所产生出来的时尚,还是小地方兴起的时尚,它们都具有人为性,它虽然在形成过程中会借鉴动物或植物的一些图案,但是没有人的创造、模仿时尚便无法形成。在时尚的传播中,正是人为的借助媒体、杂志、报纸、电视等作用,时尚才可以加速扩散,在更广的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正是它们的作用,才不断刺激时尚的循环。

(2)新颖性

时尚只和变化有关,它总是在寻求新的形式表现自己。它把个人行为变为普遍模仿的既定样板,这必然要求它有着非常跳跃的丰富内容,因为一旦被模仿,这时的时尚已然变为旧时尚。无论较高阶层还是较低阶层的人,都想竭力表达自己的个性,他们不在乎时尚是怎样变化的,只要是新的就足以使他们有和别人区别开的优越感。它的新颖性是和当下流行想比较而言的,它也不是一定要涉及新事物,在于人们对它的认知、认可,比如在某一时期不戴帽子成为一种时尚。

(3)时限性

时尚总是兴起于部分人群,其他人都在接受它的路上,它一旦被广泛采用,就不再具有独特性,不再有区分的优越感。它的发展壮大正是它的消亡,“时尚的问题不是存在(being)的问题,而在于它同时是存在与非存在(non-being),它总是处于过去与将来的分水岭上,结果,至少在它最高潮的时候,想比于其他的现象,它带给我们更强烈的现在感。”它的瞬间性带动了生产,制造了消费者。

5.形成途径

(1)反对经典又借鉴经典

作为经典,作为崇高旨趣的提炼,它有着内在的稳定性,经典雕塑的特点就在于整体性中表现出来的贯穿于每个部分的精神与生命感的统一,这种整体性是和谐与稳定的,这使得生活中的变化因素也不会打乱它的形成。时尚更倾向于关注易于变化、表现奇怪的事物。巴洛克艺术作为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极力强调运动和变化,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澎湃的如戏剧般的效果,这种形式正好与时尚的品味不谋而合。

在这种求新求变的时尚变迁中,全方位的变新是很难的,时尚也就转向以往的流行,借鉴旧时尚也并非一层不变的裸的拷贝,它必然会融入当下视野中的新元素,在与现代视阈的融合中,展现出的是一幅古今中外交汇的新画卷。范冰冰在近来戛纳电影节中穿的服饰:63届中的高贵皇色单肩抹胸长旗袍,64届中的以红色元素为主色调的仙鹤装配以露额高耸刘海造型,65届中身穿唐代仕女图旗袍,裙摆则是由四大美人经典故事作装饰。这些惊艳时尚造型是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现代元素与古代元素的完美结合。时尚就是在反对旧时尚又在借鉴旧时尚的路中前行。

(2)反时尚也是造就时尚

“极端地追随时尚所获得的那种结合,其实反过来通过反对时尚也可以获得。有些人借他或她任何真正的个人资格得不到个性化的合理感觉,但当他或她有意地把自己扮成土里土气的人,在对社会样板的纯然否定中得到了那种感觉。”在一个群体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保存个性,一是作为领导者,二是对立于它之外。拒绝时尚也是在关注时尚,只是以一种反姿态表现,如果摩登是一种流行,那么有意不摩登也是一种时尚。

三、时尚运行的机制

齐美尔时尚理论认为时尚的传播是由较高阶层产生随即被较低阶层模仿,在横向上各阶层的人想要在其阶层内脱颖而出,在纵向上他们不甘心始终沉寂在较低阶层,所以他们只有通过模仿较高阶层,向他们靠拢的方式,在外观上获得了个性和特殊性,争取抹平阶层差异,获得一种归属感。但是时尚的兴起也即是时尚的消亡,它的广泛流行必会导致其自身独特性的消失,时尚也就摇摆于它被普遍接受与因流行而丧失自身价值之间,它在期间显示出巨大魅力。时尚从不被个人满足,较高阶层积极的创造别样时尚,他们极其不想与下层有着同样的审美。但是领导者实际上也就是被领导者,布鲁默的“集体选择”很能补充这一点,公众品味有着相似的一致性,就连优秀的设计师们对于服装的选择也有着异口同声的默契,这就是每季的服装数不胜数,但就其流行也就是那么几款。“滴入理论”是有着其存在条件的,齐美尔不止一次的强调: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

加布里埃尔・德・塔尔德认为社会为上层模仿下层开辟了空间。时尚的传播也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套装(即西服套装)本为中产阶级服装,但上层社会并没有介意,他们随之模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求异的本性不会改变,民主化不等于平等化,商品的品牌符号价值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布尔迪厄认为客观社会关系的存在会影响人们的选择,这种选择非自由选择,经济因素的差异会让不同阶层在玛塔兰与普拉达之间做出选择,男士套装保罗・史密斯自然比伯特斯宁更有名。这种区别是符号性的并不在功能之中,在现代社会中商品被转变为符号。在两性性别越趋混淆的年代,时尚的传播不再局限于性别,服装不再是绝对的男女有别,阿玛尼打破阳刚与阴柔的界限,引领女装迈向中性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尚在空间上的传播如时尚的产生一样并不存在绝对性。时尚的表现形式趋向多元化,简约、繁复、奢侈、保守、夸张、中性都可以成为时尚的内容。“高级时装”和街头时尚都可以成为大众的时尚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是时尚的,它就有被所有人接受的可能,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在斗争中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汤喜燕.布鲁默与西美尔的时尚观比较[J].史论空间,2012,(10):72―74.

〔5〕刘萍.齐美尔的现代性碎片[J].才智,2011,(12)166.

〔6〕张晓锐.从西美尔看时尚的面貌―读《时尚的哲学》有感[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5):118―120.

〔7〕孙沛东.论齐美尔的时尚观[J].西北师大学报,2008,(06):95―99.

上一篇:国际油价走低的国际影响与中国策略 下一篇:《培尔·金特》组曲〈朝景〉和声分析及音乐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