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

时间:2022-09-13 06:31:39

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及要求

[内容摘要] 公平和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文章从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和要求两个方面对公平正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公平 正义 内涵 要求

公平和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人类自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来,由于私有制、剥削和压迫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待和设计,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与追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可以说就是人民群众不断争取公平正义的历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贯彻落实好“四个公平”的要求,才能真正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大众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

(一)历史上关于公平正义的探索和论述

关于公平和正义,从中国古代到近现代;从西方到中国;从古代西方到现代中国,论述这个问题的记载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卷轶浩繁。但基本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来分析和论述这个问题。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开始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表现出追求一个公平、均等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是从社会秩序和分配的角度来论述的。墨子主张“兼相爱”,并勾画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爱无差等”的公平理想社会,是从制度和对待以及分配的角度来论著的。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更阐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博大思想,开始从执政理念和社会制度来论述。董仲舒则从“大富则骄,大贫则忧”的思考出发,提醒圣者应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的“均产论”主张,是理念和制度建设结合的观念。宋朝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主张抑制豪强,促使社会公平正义。近代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提出用“三民主义”改造旧中国,其民生主义就是要均贫富,使人人有平等的地位去谋生活这三者基本上都是从执政理念和制度设计、分配公允等角度来论证,是一种先进的观念。

公平正义,笔者认为是公平、公正、正义、平等等概念的集合体。在古希腊,正义以一种调整自然力对宇宙组成部分的作用,保证平衡与协调的先验宇宙原则第一次出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同时,他把正义看作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1)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就是公正、平等,强调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他还说:“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2)毕达哥拉斯发展了正义是平等的思想。古罗马西塞罗认为正义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意向”。(3)乌尔比安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一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阿奎那认为正义是“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以一种永恒不变的意愿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伊壁鸠鲁则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把公平、正义看作是人们彼此约定的产物。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对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好,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也罢,他们这些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与探索大都带有强烈的封建主义、平均主义、资本主义等色彩,在实践上无法实现,所以只能陷于空想。

社会主义者历来把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提出了“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共产主义公社”等设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各种奴役及不平等,使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劳动机会、平等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平等的享受权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正确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找不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途径与阶级力量。所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明了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只有在实现基本制度变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本条件,就是整个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劳动是衡量公平和实现公平的尺度与基石,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社会公平的主体和真正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为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推进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实现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和正义,他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农村体制的思考都包含着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但在实践中,却走进了平均主义的误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也反复强调要满足和实现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并强调通过政策、制度及社会保障等来逐步实现和满足人民利益,大力推进扶贫工作,把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并从中国当前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来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规则和实现体系等。他指出: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概括了公平正义的内涵,即“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公平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的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 《现代汉语辞海》1317页解释:正义:公正的义理。指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

笔者认为:公平正义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中很宽泛的名词。它包括哲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等诸多方面的道德品质和要求,包含着公平、公正、正义、平等等概念和理念。这些理念相互依存,但又不能完全等同或相互代替。公平和正义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人们的一种生存理念,是作为调节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的评价标准,属于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是利益关系的衡量尺码。它不专属于哪个具体领域(比如象自首,它只能专属于法学领域,是法律专有名词),但又可以在所有有价值存在、需要有价值评判标准的领域内找到它的存在。就拿其中之一的正义来说吧:著名的社会法学家庞德说:“在伦理学上,我们可以把正义看成是一种个人美德或是对人类需要的一种合理、公平的满足;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正义说成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的利益与愿望的制度;在法学上,我们讲的执行正义(或法律)是指在有政治组织的社会中,通过这一社会的法院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安排人们的行为;现代法哲学的著作家们也一直把它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4)

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内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等决定了公平和正义的内涵和标准。例如原始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内涵与标准就与奴隶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内涵与标准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言:公平正义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马克斯曾指出:公平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也就是说:公平正义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

从政治学角度来讲,公平和正义实质上是人们的一种执政理念、制度设计和社会产品分配的利益尺码,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地位的表现方式。公平和正义的客观标准是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公平合理的、公正正义的,否则就是不公平合理、不公正非正义的。《正义论》的作者,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认为:“正义即指制度的道德、制度的德性,是支撑社会基本结构的属性是否道德的一个概念。正义原则必须是这样的原则:它们具有一般的形式,普遍适用于一切场合,能够公开地作为排列各种冲突要求之次序的最后结论来接受”。(5)公平和正义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从来就没有超阶级的公平和正义,利益的分配从实质上说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公平,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就是不公平的。

从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角度来讲,公平正义的朴素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处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

从法律和法治理念角度来讲,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种法治理念。即社会成员都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追求。与西方国家的公平正义不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

总书记关于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妥善协调利益”、“正确处理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迄今为止对“公平正义”内涵的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阐明。

二、公平正义的要求

公平和正义不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应着力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

权利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立足点。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对所有成员的“不偏袒性”,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因此,社会公平内在地要求并首先体现在人们各项权利的公平上,这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没有权利公平,就不可能出现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权利公平具体体现在政治权利公平、劳动权平等、分配权公平等方面,归根到底是要体现在各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上,并通过法律、制度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安排及调整予以体现。(6)

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前提基础,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公平或不公首重机会,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公平的首要标志。它要求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主要体现在自由选择、职务升迁、资源利用等方面;另一方面,都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获得信息等方面。在权利公平的基础上,机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首要前提。如果机会不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就会流于口号和形式。机会公平虽然不一定必然导致结果公平,但没有机会公平就必定没有结果公平。对于心理、身体和能力方面有缺陷或相对较弱的人,社会应优先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这种看似“不公”的倾斜,实质上正是机会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机会公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实现形式。

规则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和谐的必要保障。公平的深层意蕴就是由社会政策、制度、机制、运行等方面因素所构成的社会规则在现实发展阶段的合理性,合理的规则是公平的社会存在形式。而合理性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从社会制度或国家制度层面上来讲,一方面要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要合乎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要求与愿望。因此,规则公平要求社会主体在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面对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正确地、全面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良法”或“良制”。权利公平给了每个人平等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公平给了每个人平等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而规则公平使每个人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竞争,体现着过程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并为最终实现结果的公平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想目标,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分配公平是指每个劳动者都有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的权利,不因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的差异而使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活享受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差异。分配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实质所在和最高层次。它体现着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性和平等性,是人们评判社会公平与否及公平程度的直接和主要依据,是社会公平的实际体现和最终归宿。(8)公平分配的尺度必须是平等的、合理的,这一尺度只能是社会成员的劳动。社会成员中的老弱孤寡、体残多病、下岗失业者,无法从事正常的社会劳动,并不表示他们从不从事社会劳动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他们理应在分配方面得到特殊照顾,这也是公平的、合理的。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体在交往、发展和享有等方面权利和机会的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不断发挥和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它从最真实、最普遍的意义上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真正优越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都是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6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8页。

(3)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4)美国罗克斯。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3页。

(5)美国的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刘相、陈家付、臧传琴、山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

(8)《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的社会》,《中国青年报》记者,发表于《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理念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下一篇:试论私有房地产买卖合同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