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时间:2022-09-13 04:09:22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课堂提问具有一定的艺术,它是教学内容深刻性、教学方法科学性的反映。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说明了提问内容的重要性、提问方法要讲艺术性。提问提得好,像是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问能打开“文眼”

“文贵有眼”。文章的文眼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艺术作用,根据创造意境的需要,照顾到文章的各部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严谨的艺术整体。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教学中如能抓住重点句段,抓住突破口,采用启发提高,就能牵一发动全身。让学生循着打开的文眼,一步步阅读思索,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问能摸清思路

叶圣陶说过“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想搞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员”。学习语文离不开对文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分析理解。要能充分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匠心。有些文章需要经过仔细琢磨、反复品味,才能领会其精髓的。如果只是让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一下,所得就太少。怎样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思路的探索呢?《社戏》一文中,有一大段文字写的是看社戏前的“波折”,学生开始不易理解,认为是多余的。笔者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妨删去,看看是否影响对主题的表现?”学生稍作讨论后,普遍认为删去不好。因为这“波折”说明能去看戏来之不易,从而突出少年伙伴之间可贵的友情,还能通过想看戏,结果戏又不好看,反衬出看戏来回路上少年同游的乐趣。这时再顺势点拨:“波折”写渴望看戏与下文写戏的乏味,这在写作上是采用了“欲抑先扬”的写法,表达效果在于增加情节的曲折和增强文章的生动,使文章主题表现得更为特别。学生由此感悟到“波折”的安排,对文章的结构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提问可分解难点

古语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就是说,教师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当,深浅要适中,要由近而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这也是一种艺术。初一教材中《老山界》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练习题:“文中对‘星光’和‘火把’的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中,大都套用术语:什么有衬托作用、有铺垫作用等。一旦要求写出依据,就傻眼了。看来,这是题目太大。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分解提问:1.文中怎样描写“星光”与“火把”?2.写“星光”、“火把”与老山界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要特意突出山高山陡?不写怎么样?就这么几个提问,立即分解了问题的难度,学生回答基本正确。

四、提问可激感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能写出名篇佳作都因有情而发。作为语文老师,要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声音,也必须“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之以情。课堂语言有激情,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而课堂上更要讲求让学生从老师的激情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至触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就会化为不可遏止的主动积极的学习热情。对此,也可借助提问创设情境。

注意课堂提问,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确实能起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提问要提得好,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有独特创新的见解,要事先作好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需要经常研究学生的实际,使所问能与学生联系得合理等等。如果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提问,或提问随意化、没有一定目的,不讲究问题质量,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记得某位专家说过“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要求我们按一定规律从事教学,艺术则要求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本文只是对课堂提问作了初探,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2]语文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3]中学语文教学探索――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经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作者单位:上海市开元学校

上一篇:对当前我国经济复苏的思考 下一篇: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价值总量关系之轻松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