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四步”设问法

时间:2022-09-13 02:01:55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四步”设问法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才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小学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设问激趣的确不失为一种构建和谐有效数学课堂的灵丹妙药。所谓设问激趣,可以把课堂教学涉及的重点、难点内容以系列问题形式通过“四步”设问法层次递进地呈现出来,以此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浅谈 数学教学 设问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落实新课程时,首先应理解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要弄清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追求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数学学习状态?而传统的教学,我们总是注重学习结果看重学生的分数,殊不知探究过程中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将累积成为学习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用这样的视角来探视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堂教学的科学设计。有学者说,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其实,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才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小学生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设问激趣的确不失为一种构建和谐有效数学课堂的灵丹妙药。所谓设问激趣,就是把课堂教学涉及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层次递进的系列问题呈现出来,以此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求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求知的快乐,在解决问题后享受成功的喜悦,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呢?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四步设问法”浅述如下,以供各位同行借鉴——

第一步:巧问开场,激发兴趣。实践表明,刚上课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如果教师能贴近生活、结合实际,巧设开课前的第一个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情境中,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这就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步:系统设问,举一反三。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设计系列问题层层推进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提问,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能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所列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前提下适当拓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些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他们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第三步:两问作结,发散思维。实施课程改革后,课堂小结时要改变教师总结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应该让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二是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作为教师的我最后给知识补充完善,给学习心得体会给以充分肯定,并提出合理建议。

第四步:拓展延伸,温故知新。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使学生通过自学后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总之,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以系列设问法优化教学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尤其是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上一篇:浅谈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 下一篇:浅谈我国火电厂生产的弊端和环保技术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