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进德会”对激发师德正能量的启示

时间:2022-09-13 12:02:05

北大“进德会”对激发师德正能量的启示

十报告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有用之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因此,当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培养人才至关重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梅贻琦先生曾讲过两句名言,一句是“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另一句是“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是教坏的。”也就是说,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师本身的素质又是决定育人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从历史上北大“进德会”的创办起因、会员戒律、师生影响中,得到在人才培养中激发师德正能量、有助于当前高校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职业理想的有益启示。

一从创办起因看点燃师德正能量的必要性

蔡元培于1917年1月初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接下来在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的一项举措便是组织“进德会”。民国初年北大的教员大多是来自政府衙门,其中不少是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之人。他们年年把陈旧的讲义发给学生,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对教学敷衍了事。学生中有很多是官宦和富商子弟,他们一心想要为毕业后升官发财寻求机会,在读书求知上毫无心思。那时的北大有一种坏现象,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洋车去“胡同”(当时北京集中的地方),这样的学校哪能培养出人才。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蔡元培痛心疾首,早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就明确对北大师生提出“砥砺德行”的要求,于是“针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旨在培养个人完美道德的组织―――‘进德会’,由蔡元培发起成立。”蔡元培筹划成立“进德会”,是因为他深信“私德不修祸及社会”,只有规范师生道德行为,净化校风,才能培养出人才,与社会浊流斗争,促进社会发展。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人才强国”作为一项重大国策持续推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思想状态、道德水准、文明程度,从质的方面对大学生乃至社会整体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有些教师缺乏敬业、乐业的精神,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这就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影响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实际是人才强国梦,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学校师德具有‘基因’作用,来不得半点‘变异’,否则会使整个社会‘畸形’。”所以,我们应该从蔡元培的“私德不修祸及社会”中得到启示,加强师德建设以增强学校的“免疫力”,充分开发利用教师人才资源,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师德建设抓起,引领教师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作为根本任务和毕生追求,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育人观,点燃育人正能量,抵制社会负能量的侵蚀,激发教师的历史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将师德正能量拓展到家庭、社会中去,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二从会员戒律看积聚师德正能量的可行性

蔡元培发起组织的北大“进德会”,明确规定入会条件:会员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对甲种会员要求“不嫖、不赌、不纳妾”;对乙种会员要求在“不嫖、不赌、不纳妾”的基础上,“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而丙种会员则不仅要做到“不嫖、不赌、不纳妾”和“不做官吏、不做议员”,还要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会员入会手续很简单,申请入会只须填写一份申请表,写明愿意成为某种会员后,在《北大日刊》上公示。后来对戒律稍有改动,已入会的会员如果触犯戒律,劝告后仍不改正的,经会员十人签名报告,经过评议员调查属实,开评议会宣告除名。蔡元培认为自己能遵守甲种会员和乙种会员的戒律,但很难保证自己能做到“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因此给自己定位为乙种会员,由此可见蔡元培他个人私德修养要求之严、之高。三种会员以申请丙种会员的人最少,只有24人。但已申请加入的会员大多能遵守戒律严以律己者,如李石曾一生不吃肉、不喝酒,被称为“素食主义者”。可见,“进德会”是“教授们的自律团体,主要是道德上的要求,但也不局限于道德。”

从“进德会”的戒律看,是坚持了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原则。当前高校的师德建设也应注重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把“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内化为精神动力,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育人观,遵循教育规律,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爱教乐教,终身从教,激励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从内心积聚育人正能量,为释放正能量做好充分准备。现在我们高校也可以借鉴北大“进德会”的经验,创办类似的师德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标杆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让其犹如一个“磁场”,成为积聚育人正能量的坚强阵地,辐射出促进人才培养的正能量。

三从对师生的影响看传递师德正能量的有效性

“进德会”一成立,就得到校内绝大多数师生的赞成和积极响应,教师职员学生纷纷递交申请书。1918年6月开成立大会时,教员中入会的有七十余人,职员中有九十余人,学生中有三百余人。行政人员和教授大半都入了会。后来会员还有增加。许多知名教授都争先加入,尤其是校长蔡元培带头加入后以身示范。蔡元培一生先后娶了三位夫人。1889年他23岁时,与王昭女士结婚,琴瑟和谐,养育二子。1900年6月,王昭病逝,蔡元培即提出自己的续娶条件:女子须不缠足;须识字者;男子不娶妾;男死后,女可再嫁;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由此反映出蔡元培对婚姻的观点:追求幸福生活,以人为本,尊重女性,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就把婚姻道德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在当时是颇为惊世骇俗的,引领当时的大学生冲破封建主义婚姻观的牢笼,树立新时代的择偶观。值得一提的是,“不做官吏”的戒律也产生很大影响,“当时北大学生,与政客和军阀在蔡先生的教导下分家了。也可以说北京大学这一风气的改变,把当时北洋军阀和政客的社会基础给打坏了。”可见,在蔡元培的引领下,“进德会”充满了号召力和影响力,“学风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无形地改变”。蔡元培作为“进德会”的创办者和会员,用师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成为公认的模范会员,正如萧超然所分析的:“蔡元培对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感应力呢?这是因为他一贯律己甚严,十分注意品德修养。”

“进德会”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要求教授给学生一个好榜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提高育人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场”中正能量的激励,从而点燃学生内心强烈的成才正能量,既有助于自己“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价值实现,又帮助学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生理想,最终实现亿万人所期待的“中国梦”共同愿景。

总之,当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教师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教师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育人正能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师德通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国成.教师职业道德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李燕萍.吴绍棠.人才强国战略与中国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怀斯曼.正能量[M].李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6]萧超然.北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谢泳.大学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8]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蔡元培.蔡元培文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9.

上一篇:“沙漠风情”迪拜游 下一篇: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