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重要性

时间:2022-09-12 10:16:36

妇产科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重要性

妇产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临床课程,同时也是医患关系高度紧张的一个科室,由于患者的特殊性及目前医疗环境的严峻性,给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妇产科病史收集尤其是临床教学的难点。妇产科往往牵涉病人的个人隐私,病人经常不愿意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检查,而且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女病人更是拒绝男医生的任何医疗活动。这使妇产科临床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为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医学生对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史采集能力,使其掌握问诊技巧和与病人沟通的能力[1],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我院2008级临床医学1、2班共计99人为对象,在教学中开展了CBL(case-basedlearning)———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CBL(case-basedlearning)———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法的开展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历经了“三次浪潮”的洗礼,越来越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医院真实项目,设立教学情境,实现模块化教学”,讲究学以致用,培养实用型人才。而传统教学往往是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在已知疾病的前提下,以某个病种为单元,逐一介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其实违背了临床工作的基本规律。因为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前来就诊时,医生最先了解的只是一些症状、体征,医生只能从这些症状和体征中寻找线索,鉴别排除,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诊断。这就造成了教学与临床规律相悖、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的现状。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结合当今保护患者隐私、学生诊疗机会越来越少的现实,采用了CBL(case-basedlearning)———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该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拟真性、鲜明的针对性、过程的动态性等特征,成功地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过把“患者”带入课堂,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缩短了学生和患者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距,这也正是现今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如在病理产科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临床常见、多发、危重疾病如流产、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典型病例。在展示病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演示其临床症状或观看录像片段;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哪些是阳性体征?初诊是什么?还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该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临床表现,需要与哪些疾病相鉴别,如何治疗等,然后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利用提问、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如此从病例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病例,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强化了记忆,又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2]。

重视角色扮演,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医学生即将步入临床成为医生,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与病情,需要进行必要的病情解释、医学咨询和健康宣传,因此,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外,还需一定的口头表达和与人的沟通能力。为了确保妇产科学的教学质量,在学生临床实习前,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及临床能力训练,我们在一些章节中融入了角色扮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模拟临床工作场景,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先由教师选定某个章节,如异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请全班学生按照大纲要求进行备课,然后随机抽取学生到讲台上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医生对“患者”及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及提供医疗咨询,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教师最后进行小结性的讲解,并指出“医生”在讲授中的不足与错误,以便及时改正。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接诊和病史询问时注意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并需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形象,应该从患者的心理需要出发,做到彬彬有礼,对患者的病情予以耐心地解释,使患者减少紧张、恐惧、焦虑并乐于配合检查和治疗[2]。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它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正如一句西语所说“Tellme,Iforget;showme,Iremenber;involveme,Iunderstand.(直接告诉我,我容易遗忘;展示给我看,我可以记住;让我参与,我才真正理解)”[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优势,和传统教学合理配合,化抽象、枯燥为形象、生动,增强感性认识,减轻认识难度,更好地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会给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可以紧扣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针对教学对象,精心制作课件,加强教学互动,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分娩机制、胎盘娩出、接生、胎盘功能时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使学生将各种视、听、运动感知和思维运用到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改进考核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我测评能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检测

考试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测教与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对严格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医学教育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获取考核结果还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们重知识的传播而轻考核,更缺乏比较有效的测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方法,通常是教师讲授什么学生考什么,学生课程结束后,拟一套试题,进行例行的考核,而考核的内容也是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强调掌握的重点,指定的范围,造成了学生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出现,使得考核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考核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基本上是书本知识的复制[4]。而且教师出考题,学生应考,学生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并且应对考试的办法消极,部分学生考60分就满意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单元考试上进行了改革,让学生自己出考题并答卷进行单元考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具体作法如下:

(1)让学生在每一单元课程结束后,按照教师规定的题目类型、分量及比例等要求,每两个学生编著一份试卷,并附参考答案。

(2)让学生相互答卷,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交卷。

(3)让学生对试卷和参考答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作出解答。

(4)教师对学生所编题目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等情况进行综合打分,成绩计入总成绩,占15%。

将实践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准确、更公平、更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我们降低了理论考试成绩比例(70%),将实践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15%)。实验考评模式以平时考核为主,这样不会增加学生的考试压力,不会让实验课考试成为学生的负担。实践操作技能主要在模拟产房、妇科、产科检查室进行,依据学生平时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规范程度以及书写的实验报告打分,不单独考试。此实践考核制度的实施,不但调动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实验课不认真的状况,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5]。

问卷调查结果

课程结束后,对99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回收97份,回收率98%。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明显提高了和病人的沟通能力及问诊的条理性,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均有提高,91%的学生认为考试成绩与传统教学相对比,有显著提高,详见附表。

总之,要提高妇产科学教学效果,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时时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备课,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实现从基础到临床、从书本到实践、从理论推理到直观理解的有机结合。以病例讨论、角色扮演为载体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考分析能力,提高了医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医患的沟通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理解性学习、多元化记忆、全方位掌握所学知识。

上一篇:鼓励机制在人力管理上的运用 下一篇:强化中职护生妇产科护理实训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