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时间:2022-09-12 09:22:55

强化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

摘 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重要课程,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塑造美的形象,可以达到以情动人、融会真善、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加强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功能,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宽大学语文的发展路径,又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大学语文的审美品位,更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品位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校各个专业开设的一门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通识课程,通过对中外文学经典的阅读、欣赏与品位,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具备工具性、实用性和审美性,而在这其中,审美性是最重要的功能载体,是普及人文精神的第一要义。要将审美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对于美的欣赏、感悟能力,让他们在发现文学作品内在之美的同时,也能得到人文熏陶,培育和完善健全人格,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审美教育,又称之为美育,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美育始终不脱离美的形象,而与此同时,又通过美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发挥美育的功能作用;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是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最后,审美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和塑造,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丰富性[1]。

第一,大学语文所选取的各个篇章,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那个时代文学家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再现与传达。以《春江花月夜》这一名篇为例,张若虚将春、江、花、月、夜五种优美意象融合在一起,构筑起一个梦幻般的美的意境,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这首诗从月升写到月落,把现实景象与心中梦境结合在一起,随着月下景物的不断推移,诗人的感情逐渐舒展,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明月初升至渐高时的春江夜景,江海相连,花月相映,意境波澜壮阔,诗人久久地站在这明月之下,不由得产生出一丝感伤,吟诵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感喟。在诗人笔下,“白云”的飘忽不定,正如游子行踪的漂泊难驻,这一片悠悠白云,足以使人不胜其愁。“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谁家的思妇又在哪座楼上想念着远方的情郎?游子之情,闺阁之怨,在这一唱三叹的诗歌韵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落月西沉,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流连情绪不断增加,“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的余晖洒满江树,牵引着人的情思,月已落,夜将尽,在这花香四溢、江潮涌动的美好夜晚,只有哀怨未了、诗情未了。通过对这首诗人赏析,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弥漫在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之后的离愁别绪,诗人所创作出来的各种诗歌意象与情感体验相互交融,营构出一个美的意境,让读者在如梦如痴的审美体验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与人生哲理,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第二,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体现在对真与善的追求方面。美以真和善为前提和基础,美离不开善,因为人的任何实践创造活动,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社会功利要求,或者满足人的物质生活要求,或者满足人的精神生活要求;美离不开真,因为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优秀作品,往往穿越千年历史,通过记言记行,彰显春秋大义。以《国语》为例,其记言生动逼真,虽寥寥数语,极尽简略,却蕴含深刻哲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其中著名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段,记述周厉王荒淫无道,引发“国人”对他的强烈批评,召公劝谏其从善如流,他不仅不听,还变本加厉,以高压政策镇压民众,结果引起“国人”的反抗,将他赶下台,并流放于彘地。全文行文简略,先以“虐”“怒”“喜”等字刻画出厉王的愚蠢与残暴,结尾仅以“流王于彘”四个字交代,简洁深刻,形神俱现。召公的谏辞,又以比喻手法点出寓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综合看,全文有形象的描述,有理性的论证,有哲理的反思,可谓真善美合一的典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重视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将审美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为“面具”,指戏剧中演员所戴的特殊面具表现了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又有某些外部未必显露的东西,这些稳定而又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表现为一个由里及表的、包括身与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大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名篇,都体现了主人公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气质和人格精神,以《世说新语・任诞》为例,其中刻画了众多具有高品性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他们高于常人的人格品质、审美趣味和思想境界。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可谓脍炙人口,大雪纷飞的夜晚,突然想起远方好友戴安道,即乘小船夜访,经过一夜的长途跋涉,来到戴的门前,却又悄然返回。“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看似随兴所至、率意而为,实质体现了王徽之独特的思想意识和人格气质,呈现出的是一种超功利审美趣味。桓伊擅长吹笛,有“笛圣”之称,王徽之偶遇桓伊,便让其演奏一曲,“弄毕,便上车去。主客不交一言”,他们的目的在于艺术并不在于人,为艺术的目的既已达到,所以两个人亦无须交言。《世说新语》所刻画的人物,言行一致、个性鲜明、人格高尚,绝无虚伪造作,这种审美人格影响巨大,广为后世称颂。

二、加强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被定位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处于边缘化地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也被逐渐淡化和消解。如何加强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拓宽大学语文的发展路径。

审美能力是一种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与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2]。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他们的知识水平、文学素养存在密切联系,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如戴望舒的《雨巷》一诗,借助古典诗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幻化出一个丁香姑娘,渲染一种低沉而优美的淡淡哀愁,通过运用常用的象征艺术手法,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象。学习这篇课文,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需要理解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从而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深层目的。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转换思维方式,拓宽大学语文的发展路径。首先,要重新定位大学语文的课程属性,在承认其工具性、实用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其中的审美价值功能,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除中文专业以外各学科的专业必修课,规定所有大学生都必须学习这门课程,引导他们感受母语魅力,提高审美水平。其次,随着通识教育的普及推行,大学语文可以转化为多种人文学科的普及型课程,借助通识教育发展自身,这就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除了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敏锐的审美能力、高超的教学技巧外,还要融会中西文化,贯通文史哲。最后,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择,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选取优秀文学作品,提升大学语文的审美品位。

经过艺术加工,优秀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审美意识,超越现实生活的局限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现实中的美事物不是人人都能随时欣赏的,经过艺术的再现,却使人人都能随时欣赏了。”[3]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积淀物和物化形态,优秀文学作品提升了人类情感,这种情感在改造和疏导庸俗、不健康的情感的同时,也净化了人的心灵,化解了人在现实中的压抑和紧张情绪。对大学生而言,大学语文课堂不是强迫性地灌输和训斥,而是富有情感、润物无声的审美感化过程,在这种审美化的情绪体验中,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塑造美好心灵和完美人格。因此,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要选择富有代表性、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所使用的大学语文课本应是被广泛认可和好评的优秀教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广大老师应时刻关注和寻找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子,创造出丰富生动的审美意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篇表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历史名篇,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更要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紧扣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开展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潜在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改变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学习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强化课内外的审美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艺术修养和品味,陶冶心灵和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成果,将现代科技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一些多媒体器材如电脑、音响、投影仪、互联网等设备,新颖直观,信息量大,不仅教师操作方便,学生也感兴趣,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要教会学生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以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和鼓舞学生,激发他们对美的憧憬和兴趣,特别是现在许多优秀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改编成话剧、小品等,更快速便捷地传播更多优秀、美好的审美观念,这些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传播途径和表现方式,更容易为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可以在课堂上广泛采用。二是利用现代传媒,改变大学语文的讲授方式。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沿用传统课堂讲授方式,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不仅老师因循守旧,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且学生失去了W习兴趣和问题意识。一些现代传媒,如QQ、微信等,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可以引入课堂教学。老师在上课前,可以通过QQ、微信告知学生上课内容,并布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收到信息后,为解决问题必须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充分预习,积极准备,以应对老师上课时的检查与提问。这种教学模式的革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内心深处纯净思想、升华感情,与一切美的事物产生共鸣,从被动地感知美、欣赏美转变为主动地追求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王一川,主编.美学与美育(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90.

[2]范川凤.大学美育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91.

上一篇:职业院校基础英语课程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下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