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难泯风雨情

时间:2022-09-12 04:24:20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唯有《四川党的建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在我结交的朋友中,唯有这本刊物的编辑老师对我的帮助最多;在我读过的党刊中,唯有《四川党的建设》对我的启迪最大……

屈指算来,我与《四川党的建设》结缘已24年了,多少次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的体验是如此丰富:希望与向往,感激与感悟,欣喜与自豪,那逝去了的往事,一缕缕、一片片缀连起来,成为我心中永远风雨不蚀的记忆……

1983年,经历了下乡8年磨炼的我,进广元市纺织厂当了工人。闲暇之余,偶尔写点报道。一次,我听说本厂党员饶光模偷窃地主刘文采庄园珠宝,被,于是立即进行了采访,很快便写出了《陈列馆的枪声》一稿,投寄到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次年5月,又写了《纺织女工斗歹徒》,由于屡吃“闭门羹”,我也不敢奢望发表。谁知,这两篇稿件引起了杂志社的高度重视。老编辑车忠文两次给我来信,其中一封写了长长的三页,字里行间坦露出对一个业余作者的关爱。更使我感动的是,一年以后,车老师到广元出差,竟专门到厂里来看我。他不但详细询问我的文化程度、入党时间及工作情况,而且再三叮嘱我多写稿、写好稿,并对陪同的市委组织部及厂领导说:“小何不错,是个好苗子,你们今后要多关心他”。那天,车老师连饭也未吃就走了,他那慈祥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令我久久难以忘怀。在编辑老师的悉心呵护下,我写的人物通讯《她把温暖送到职工心里》,不但在该刊发表,而且还荣获“企业新星”征文一等奖。

1985年,我所在的工厂举步维艰,濒临倒闭,新任厂长唐全林锐意改革,仅一年时间,便把这个闻名全省的“老大难”企业变了个样。于是,我怀着激情,连熬了两个通宵,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棉纺厂的复活》,投寄到《领导艺术》,没想到这篇稿件的发表,给刚刚走出困境的5000多名职工以极大鼓舞。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撰写了《宛如寻常一首歌》、《拼将夕阳壮晚秋》、《车轮滚滚党旗红》、《永不褪色的大兵》、《多少次回头看我走过的路》等文章,先后在党刊发表。

《四川党的建设》改变了我的人生。从1985年起,我从厂党办秘书、厂办秘书一直干到党办主任兼宣传科长。1996年,我调任市委工交政治部,历任组干科副科长、科长、监审科长、企业纪工委副书记、市经委工会主席。几十年来,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干部,在基层还是在机关,我都把这份刊物作为挚友,尤其是在组干科工作期间,我积极搞好《四川党的建设》的宣传、发行工作,每年组织全市工交企业征订党刊5000余份,曾被市委组织部授予“党刊发行先进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陶冶了我的心智。20多年来,我因干党务而与奋斗结缘,因干党务而与理想同行,因干党务而与追求为伴。虽然,本人也经历了党务工作的起落,经历了人生旅途的沉浮,但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痴迷,对这份工作的钟爱。有人说搞党务没前途,没搞头,没名堂,但我认为,人各有志,因志而乐。我痴迷这份工作,是因为它是经营人心的工作,做人类灵魂工程师,我无怨无悔!我钟爱这份工作,是因为它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业,为最美好的事业献身,我义无返顾!

岁月难泯风雨情。最值得欣慰、庆幸的是,我与《四川党的建设》同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同目睹了共和国的兴衰,一同经历了党建工作的沉浮,又一同见证了她的辉煌。正因为如此,每每看到这份刊物,我便有一种久违了的激情,一种先睹为快的冲动,一种刻骨铭心的期待……

上一篇:与时代同步的归国学者 下一篇:我的生命和爱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