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了解学情 促进精彩生成

时间:2022-09-12 03:21:10

在一次参加某校的教研课时,我听了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师按教材提供的教学线索(如下)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请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中。(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填写数据,速度很快,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

师:同学们的合作非常有秩序,效果不错,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填一填等活动,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师:你们都有这样的发现吗?

生:是的。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吗?

生2:因为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发现它的个数正好是这个长方体长、宽、高的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师:说得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异口同声):没有意见!

师:下面我们看看例10,先独立思考,再进行操作。(有一位学生看了题之后立即举起了手)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3:这用不着摆,直接用“长×宽×高”不就得出小正方体的个数了吗?因为“长×宽×高”就是它的体积,而体积就等于小正方体的个数。(又有学生举手)

师:你再说说看。

生4:我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我刚才摆了一下,结果和他说的一样,所以我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摆了。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认为吗?

生:是的,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

课“顺利”结束了,而且从学生练习的情况看,效果“不错”。

课后,我采访了课上积极回答的学生:“你是什么时候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这位学生说:“我上个星期就知道了。一个长方体只要知道它长、宽、高的长度,一相乘就可得出它的体积了,也就是小正方体的个数,还要数吗?”我接着问:“你知道‘长×宽×高’中‘长×宽’得到的是什么吗?”学生抓了抓头说:“不知道。”

从采访中了解到,学生对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算理并没有理解。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例9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没有规定长方体的大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摆,既调动积极性,又为合作学习营造了氛围。在教材预设的表格里填写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所用正方体的个数以及体积,能使学生明白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是有关系的。学生在数正方体的个数时,发现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长方体长、宽、高的积。教师教学例9不要急于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而要在摆长方体与填表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获得以上感受,形成继续研究的心向。即使有学生从例9中已经得出了体积公式,也要引导他们通过例10进一步验证公式,理解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必然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及结论的确定性。

一节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应能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使教师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得。由于上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而且课本的表格也有生拉硬拽之嫌,造成数小正方体的个数的环节缺失,学生没有从“数”中感悟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算理。

为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算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对这部分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并在另外班级进行了试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该部分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请小组合作,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并数出各个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把你数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拿出摆好的长方体开始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有什么好方法与大家分享吗?

生1:我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虽然显得笨,但速度比较快。

生2:你的方法在小正方体数少的情况下是快一些,但是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较多,就会很慢,而且容易出错。我的方法是先看一行是多少个,再看有多少行,就用一行的个数乘行数,就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2:可以。(捧出已摆好的一个长方体)比如这个长方体(图1),一行有3个,共有3行,所以一共是4×3=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生3:这个方法是比较简便,但需要完善。这只是由1层小正方体摆成的,如果是2层、3层呢?就需要再乘它的层数了。从这种方法中,我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宽×高。因为一行小正方体的个数就是它的长,一层的行数就是它的宽,层数就是它的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大家想一想。(学生沉思)

生4:说得有道理。我还发现“宽×长×高”和“宽×高×长”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

生4:还以这个长方体(图2)为例,可以先看一排是3个,1层有4排,那么1层的个数就是3×4=12(个),两层就是12×2=24(个),得出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也就是我讲的长方体体积=宽×长×高。还可以先看一排是3个,1列有两排,1列的个数就是3×2=6(个),这个长方体一共有4列,所以它的体积就是3×2×4=24(立方厘米),也就是长方体体积=宽×高×长。

师:同学们,听明白他说的意思吗?同意他的说法吗?(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生5: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但我按他的思路,还得到长方体的体积=高×长×宽。

……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了,探究的热情高涨。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明白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算理,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充分活动、思考、总结和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摆和数的过程中理解算理,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生成意想不到思路,并举一反三,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兴趣。从中我们体会到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积极调用知识储备的过程,从而生成更多的精彩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小学数学命题时应凸显“四性” 下一篇:关于“算法多样化”几个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