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不景气下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分析

时间:2022-09-12 01:50:22

金融市场不景气下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分析

摘 要: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金融危机。目前,我国的经济状态处于“换挡”时期,金融市场出现了萧条不景气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实现这种转型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在金融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对中国低碳经济的转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58-02

从国内环境上来看,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面临着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面临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的内部压力。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世界各国纷纷要求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自2007年以来,我国就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量大国,我们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碳减排的压力,经济发展的内外压力已经成为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传统的高碳发展模式很难再继续。怎样摆脱资源、环境以及碳排放的约束,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低碳经济

即使低碳经济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达到了国际共识,但是现在对于低碳概念的定义却还是没有确定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在其转型的过程中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且与其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碳经济受资源、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多种因素和驱动力的影响。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已经发生很明显的变化的前提下而产生的,由于现在气候变暖给全世界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和制约,因此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响应,改变了传统的对资源十分依赖的经济模式,在碳排放量减少的情况下依旧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就是以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低碳经济不仅能够解决目前环境与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还有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转变产业模式,还要注意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注意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在符合现代化进程要求的情况下,注意降低碳的排放量,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首次提出,实际上就是全球正在进行的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革命”。为了响应这次“革命”,我国也在APEC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国也将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大体方向。目前,我国已经明确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高度重视全球的气候变化,大力削减导致温室效应CO2等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我国也颁布了很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方案,制定了长期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大体框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与法律政策,初步建立了法治保障机制。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另外,《清洁生产促进法》也强调指出,高效清洁使用资源实现低碳发展,这些都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证和基础。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即使我国已经在低消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的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低碳发展仍旧是一项传统的过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还不能完全形成环保和低碳共同发展的协调性的统一,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所走的经济路线是以粗放方式为主的发展方式,十分依赖资源和能源,虽然我国早就已经在“九五”计划中提出了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依旧没有很大的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的发展,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经预算,我国在2003―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的情况下,对一次能源的需求量分别可以增长3.2%和2.5%。因此,高碳能源依旧作为我国景观及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强大驱动力,对低碳能源和环境污染仍旧是一个强大的威胁。

2.高碳产业与贸易结构的不协调。目前,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其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相当高,而低耗能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却十分低,由于部分企业的工艺装备还不够先进,出现了对资源利用率十分不高的严重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实施以来,大量引进外资,对国外一些现代化的技术还是十分依赖,没有形成自我生产、自我销售的产业模式,为了实现自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在开发这些产业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CO2等引起环境污染的气体也不断增多。此外,还接受了许多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项目,将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转交给了中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中国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同时,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旧处于一个低端的位置,很多出口商品仍为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密集型商品,但假若提高引进外资的环境质量,势必要减少其数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3.低下的技术水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以及低碳技术开发和储备不足等是制约经济发展由“高碳”转向“低碳”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在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节能减排、资源深度开发的技术和设备上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也没有出现很大的发展,这样就导致低碳经济的发展还是无法在技术上提供保证,多个工业化企业在对CO2等污染性气体的处理、工业废气净化装置和固体废物处理方面的装置上面也没有高技能高水平的研究,且在对这些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的能力还是相当薄弱,多数的设备还是靠进口。在诸多种情况下,我国的市场技术还是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样不但导致在技术方面的花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一定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4.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国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减少了10%,但是由于我国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并没有改变,依然依靠资源的消耗来实F经济的增长,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仍旧是我国还未解决的问题。虽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有所降低,但是依旧没有完成我国最初制定的节能减排的环境目标。很多地方对重工业企业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并没有有所降低,某些地域的政府依旧支持对重工业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地方性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最大容量,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很多企业的思想依旧不到位,节能减排的难度也不断增加,要实现最终的目标,还需要付出很艰苦的努力。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背景下,中国要想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采用正确的发展模式、适合的经济政策、有效的驱动力来实现科学的转型。低碳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在目前的状况下寻找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所在,才能相应地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

上一篇: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和应对策略 下一篇:UG和Fusion 360圆我设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