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短小精悍”的摄影节

时间:2022-09-12 01:19:44

一次“短小精悍”的摄影节

在一片顺着缓坡蔓延而上的草坪里,三三两两稀疏有致地立着一些铁架子,两米来长的黑白照片被架子支撑着,像是一个个站在那的人。照片里是梅兰芳、徐悲鸿、巴金等老一辈艺术家、作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像。

穿梭其间,仿佛能听到时光流过的声音,抬头便能清晰地望见远处徐志摩当年坠机而亡的山峦。这是由著名策展人陈小波策划的《艺术家·老百姓——新华典藏影像展》的现场,也是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最为重要的展览区域之一。在这些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珍贵影像中,老艺术家、作家们褪去了“光环”,就如策展人陈小波所说:“与人民打成一片,离百姓如此之近,离土地如此之近,这种状态在今天是不能想象的”。

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齐鲁国际摄影周于10月12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幕。此次双年展汇集了“国际摄影大师原作展”、“学术(邀请)展”和“主题展”3大类共82项展览。活动以“回顾与展望——从影像本体出发”为主题,将作品展示、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融合成“三位一体”的全新展览模式,为人们带来了一场真正的视觉与学术并重的盛宴。

此次活动的所有展览地点都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方根据展览内容将作品安排在不同的展示区域,既有放置在户外,数米长的巨幅图片,也有藏于室内的方寸影像。参观者无需像参加国内一些大型摄影节那样跑遍“全城”奔波看展,只需轻松移步,各种影像便跃然眼前。

展览

大部分重要展览都集中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图书馆内举行,其中最具人气的,无疑是詹姆斯·纳切威、约瑟夫·寇德卡和杰瑞·尤斯曼三位大师的作品展。

站在纳切威的作品前会有一种被“吸住”的感觉,仔细端详,那些不着痕迹地对各种摄影语言的自如运用让人不得不赞叹;而那些扑面而来的残酷与悲伤不会将人拒之千里之外,却使整个空间充盈着一种深沉的爱。

此次寇德卡为我们带来的是十余幅动物题材的作品,是他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那些小猫小狗在寇德卡的镜头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点儿“吉普赛人”的苍凉意味——摄影大师与普通摄影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无论拍什么都能被一眼分辨出出自谁手,而后者则可能像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样,摄影语言纷杂而缺乏统一性。

步入尤斯曼的作品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极鲜明的个人艺术理念、超群的暗房制作工艺背后,是其回归摄影本体的不懈追求。

学术文本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双年展强调展示与学术研究及理论探索并重,于是便有了《显影——纳切威、寇德卡、尤斯曼与中国40位摄影师》、《底片——探寻熟悉的陌生人》、《非像说》这三本重要著作,其中汇集大量的学术文本以供今后研究之用。

《显影》汇集了三位摄影大师的参展作品,同时将影展中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国内摄影家作品,结合学术研究成果编排在一起。其中,摄影评论家海杰的《是做“超级产妇”,还是要自我的欢愉?》一文,一方面对“纪实摄影”在中国的被“误读”以及海量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也对摄影本体的觉醒与抗争热情地予以召唤:“让摄影回归本体属性,而非作为拍摄者和被摄体之外的第三方工具”,读来酣畅淋漓。

摄影家潘科所著的《底片——探寻熟悉的陌生人》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摄影家个案的专著,以对比研究胡武功、侯登科这两位“陕西群体”重要成员的底片以及文论、日记等文本的方式,还原了两位摄影家一些作品的诞生过程,试图揭示他们不为人所熟知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当代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是不可多得的摄影师个案研究成果。

由著名摄影家、策展人王征主编的《非像说》可以说是其主编的《像说》的延续,是一本集中讨论影像本体语言的访谈体著作。在本书中,王征与摄影界的多位重要人物一起对今天中国摄影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做出了回应。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理论家藏策在《不可不说的言说——再访藏策》中集中阐述的“元影像理论”,他提出了影像回归心灵与东方文化以及发展中国自己的摄影流派的艺术主张。同时,李树峰、李杰、陈小波等摄影界专家也在访谈中就摄影本体语言等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阐释。此外,王征还采访了李百军、吴平关、孙越峰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作为对历史的回顾与梳理,为中国摄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经验互有差异的重要影像语言样本。

活动

与摄影展览并行的是十余场学术论坛、讲座等,其中,詹姆斯·纳切威与中国摄影师对话以及纳切威的专场讲座是本届双年展的亮点之一,吸引了众多“老纳”的“粉丝”前来围观。不少人在活动后感慨道:“终于见到活着的大师了!”

在两场活动中,纳切威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作品,向观众证实了:一个视悲悯胜过名利的摄影师,不仅仅是苦难现场的机械记录者,更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作为后越战时代最为重要的战地摄影师之一,纳切威也为观众稍稍揭去了战地摄影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职业所笼罩的浪漫面纱,时刻提醒着同行与观者:战地摄影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反战诉求与人文关怀,而与摄影师本人的英雄主义行为方式无关。

上一篇:多重曝光 第12期 下一篇:王征:寻找本心 寻找更真诚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