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2 01:08:3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中药保留灌肠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笔者近年来采用三法联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诊断标准制定,所有患者需具备下列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中至少一项。①症状: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部一侧或两侧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经期或后加剧;白带量多,月经失调,不孕,异位妊娠;有时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失眠或全身不适等。②体征:子宫可增大伴压痛;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囊肿,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可有压痛;子宫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③辅助检查:阴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检查或培养可有异常或检出病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输卵管增粗、积水,直肠子宫凹积液,或盆腔炎性、囊性、混合性包块;腹腔镜检查可以明确子宫输卵管、卵巢、盆腔结缔组织等部位的粘连病灶或盆腔包块的性质。

1.2 一般资料:

210例均为我院2006年3月~2008年2月住院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2~50岁;病程4个月~6年。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3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A组:

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类、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加替硝唑联合静滴治疗,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静滴,均为常规用量,每日1次。

2.2 B组:

中药保留灌肠:红藤、败酱草、紫花地丁各30g,蒲公英、鸭跖草、川楝子、鱼腥草各20g,白茯苓、延胡索各10g。附件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5g。水煎,取汁200ml,于每晚睡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后,取侧卧位,将加热至39~40℃左右的药液连接到一次性输液器中,插入肛管约15~20cm,滴速为60~100滴/min,患者卧床时间不能少于5~6小时,尽量保留较长时间。结合微波理疗:患者平卧位,将微波的辐射器直接对准下腹盆腔三角区正中或一侧,距离10~15cm,微波输出功率为20~30W,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宜,每次照射20~30min,每日1次。

2.3 C组:

采用A组和B组的治疗方法。

各组均以7天为1疗程,经期停用中药保留灌肠及微波理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理化检查均正常,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理化检查有所改善,盆腔包块较治疗前缩小1/3~1/2;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理化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

3.2 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A组70例中,治愈28例,显效25例,无效17例,治愈率40.00%,总有效率75.71%;B组70例中,治愈30例,显效25例,无效15例,治愈率42.86%,总有效率78.57%;C组70例中,治愈49例,显效15例,无效6例,治愈率70.00%,总有效率91.43%。C组与A组、B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3 远期疗效:

经随访6个月,A组治愈患者中复发14例,占20%;B组治愈患者中复发12例,占17.14%;C组治愈患者中复发6例,占8.57%。C组的复发率低于A、B两组。

4 体会

本病属中医“带下”、“妇人腹痛”、“症瘕”等范畴,多为经行产后,胞门未闭,风寒湿热之邪或虫毒乘虚入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蕴积于胞宫,耗伤气血,缠绵难愈。故采用清热利湿、化症散结、理气行滞的中药保留灌肠,从而直接作用于于炎性反应局部,加速局部炎性分泌物的吸收及粘连组织的松解。微波理疗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结合抗生素的治疗,三法联合,故取得满意的疗效。

5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4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4-275.

收稿日期 2008-12-25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Pilon骨折51例 下一篇:百会穴长留针缓解考前紧张综合征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