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学校生物“学困生”的形成及转化

时间:2022-09-12 10:28:47

浅析职业学校生物“学困生”的形成及转化

摘要:笔者在职业学校生物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困生”,这类学生的形成背景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社会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呢?

关键词:学困生 背景情感教育 兴趣转化

随着普通高中招生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低分的或家庭比较贫困的初三毕业生大多选择职业学校,其中选学农业专业参加对口单招是其首选,在农业专业的各门学科中其中生物学便是一门重要学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们就会发现与其他学科一样出现两极分化,也出现了“学困生”。对《生物》学习困难的“学困生”,在生物学活动过程中常伴有各种消极的情感和主观体验,这些消极的情感或体验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很容易造成生物学学习情感的缺损,使其投入生物学学习越来越难。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对“学困生”的转化,将更有助于因材施教,从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困生”的形成背景

笔者曾对所任教的4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生物学的“学困生”达30%,调查结果显示:“学困生”的形成有其背景原因如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社会环境、教材内容等。下面就其中部分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改进。

1、“学困生”自身背景因素

主要表现为求知欲低,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情绪消极,自制能力较差;对小学自然或初中《科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未能及时弥补,导致新旧知识脱节,造成学习困难;听课不认真,没有正确理解课堂内容,知识摄入相对较少,阻碍了认知水平的发展。多数“学困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间很少,生物学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学习不自觉、无持续性,加之自控能力差等因素,他们最终成为生物学学习中的落伍者。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困生”对学习生物的认识不足。他们有的本来对生物学就没有兴趣,有的认为学习生物学没有用,有的只是因为其他功课没学好,才从学习农业开始学生物而且听说只要肯记肯背就可能拿高分,类似此种功利性选择的一些想法,使“学困生”没有根本上的生物学学习动机,本身的自我激励机制不能正确运转,一旦发现作为主科的生物学并非投机取巧就能学好,则原先想学好生物学的动机便不断减弱,期望值逐渐降低。

2、教师方面原因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愿望重视不够,没有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产生厌学,弃学心理,从而成为“学困生”。传统枯燥乏味满堂灌教学,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机械重复的题海战术,以及频繁的测验等,会促进“学困生”对生物学的焦虑和厌烦,有些学生将在考试中多次失败的经历归因于自己不是学生物的料,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则完全消失了。

有些老师对“学困生”的某些生物学见解常常不加思考地进行否定,甚至嘲笑,这样就会加深消极性生物学情感的体验。而在有些“填鸭式”的生物学课堂中,教师常常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这道题是可能考到的,听牢!看牢!记牢了!”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生物学体上的错误认识--生物学习就是记忆生物知识和原理,高分只能源于题海战术等等。在错误认识的不断强化下,“学困生”必然对生物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

3、教材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职业高中生物教材的编写方式,知识内容和体系与以前学过的初中《科学》教材有巨大差异。由于“学困生”基础差,前后知识衔接不起,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畏难心态,形成知难而退的心理定势。

近年来,社会上就业难的问题再次使“升学”加温,学生中形成为“应试高考”而学的心理倾向。学生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习,遇到困难就要回避。

二、如何转化“学困生”

在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工作,我经过三年的探索和思考,发现“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只要“学困生”愿意学,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是完全可以在短期内转化的。

1.注重情感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深厚的情感,多深入学生之中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防止和消除师生情感上的隔阂。首先要求教师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其次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些帮助,少些训斥,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微笑是最好的传递感情的方式。当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使他体会到老师善意的批评,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会使他体会到老师的鼓励。有的老师面对学生,脸色总是十分严峻,认为不如此就压不住学生,“严师才能出高徒”。其实,严师的“严”是指教学一丝不苟,严以治学,并不是搞“师道尊严”让学生见了就害怕,让学生敬而远之,把“俯首甘为孺子牛”变为“横眉冷对”。

“学困生”表面上看,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他们的自卑感都较强,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乎学习成绩,都在乎自己在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故作轻松状。教师对待“学困生”应着力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教师千万不可冷落、歧视“学困生”。尽可能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困生”,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询问他们的听课、作业、考试情况,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取得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从教师的关心中树立起学习生物的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会激起他们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好奇和愿望是学好生物的源泉。如为什么窗台上的花枝总是向窗外伸展?学生通过看书听课,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产生了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一些趣味性的疑问,会提高“学困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例如:“胰岛素”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可设计下列疑问来引入:切除胰岛腺的狗,它的尿会引来很多蚂蚁,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对这一问题又好奇而产生浓厚兴趣,接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调查表明:学生对实验教学,尤其是对亲自做的实验最欢迎。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有丝分裂图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装片,用显微镜来观察,学生兴致勃勃按照实验步骤顺利的进行。当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自己制作出来的根尖有丝分裂图时,脸上充满了喜悦,从而也对学习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改善教学方法

“学困生”成绩差,很大程度是因为知识单调、内容乏味、教学手段陈旧落后。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从“巧”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容易的内容与困难的内容,有趣的内容与乏味的内容的组合要巧;板书的设计要巧;教学收单的运用要巧;设疑提问要巧;教学语言的使用要巧。教师通过从“巧”字上下功夫,不断唤起学生的兴趣。例:关于糖尿病,在学了“体液调节”后,同学们知道可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我提出胰岛素用于病人时,是口服还是注射?(提示学生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的结论是:胰岛素应注射,因口服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会失去药效。

课堂上还要注意观察“学困生”的面部表情,揣摩他们的心理。通过手势、语调、表情等方式来提醒“学困生”集中注意力,将重点难点做好笔记。课堂提问要照顾“学困生”,使他们即敢答又答得出,保护其听课的积极性。用生动、浅显、熟悉的语言去解释那些抽象、深奥、生疏的生物问题,深入浅出地教懂“学困生”。如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可借喻为“细胞王国的篮球赛”来说明:赛球时,同队的队员必须相互分离,不能互跟。这好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F1形成配子时,伴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相互分离,以此比喻基因的分离;赛球时,两队队员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跟人。这又好比F1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则机会均等地自由组合,用以比喻基因的自由组合。

另外,还要指导“学困生”学会预习、学会作业、提高自学能力等。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重视了“学困生”的转化,通过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法指导和知识辅导,不断完善教法,我校学生的生物学素质有了普遍提高。

上一篇: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下一篇:巧解中招试题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行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