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篇.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时间:2022-09-12 10:23:56

中小城市:成就大事业的起点

面对大都市高额房价和昂贵的开销,有人不禁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了动摇:是继续坚守大城市,过一种心力交瘁的生活,还是回到中小城市,寻找一种相对轻松的生活?

一些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蚁族”和事业比较成功的白领,目前正在计划甚至开始从大都市撤离,而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开始把谋职的目光从以前趋之若鹜的大都市投向中小城市。这种与大都市“盆地聚集效应”背道而驰的人才流动,虽然并未成为浩浩荡荡的潮流,但有舆论把这种反向流动的原因指向一线城市的高消费高房价压迫,并发出了“撤离还是坚守”或“进步还是倒退”的疑问。

撤离还是坚守?进步还是倒退?说白了就是人们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与大都市互动的过程,也是充满矛盾与冲突、变数与妥协的过程。

每个对大都市生活感到厌倦的人,无论是否坚守“北上广”,都是精神上的撤离者。

人们创造了大都市,但同时被大都市“囚禁”――污浊的空气、烦人的噪音、拥堵的交通、昂贵的物价、冷漠的人情、残酷的竞争,凡此种种,造成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无助感。这样的生活环境往往与你的理想相差甚远,导致身心疲惫,容易使人感到缺乏尊严和自由。因此,人们必然会对大都市生活的质量与人生的意义提出质疑。如果无力改变现状,则不得不选择“逃离”。

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苏宁的张近东,阿里巴巴的马云,娃哈哈的宗庆后,雅居乐的陈卓林,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等,这些创业先锋,事业无不在中小城市起航。或许,相比大都市的喧嚣浮华、狭窄局促,置身于宁静、从容的中小城市,人们的精神和行动更易于自我把握,这样的环境或许更适合创业;又因少了焦虑与压力,多了思考,或许创业者更容易成就大业。因而,才有了家电连锁店苏宁从南京起步,著名房地产公司雅居乐从中山发家,巨人集团在珠海启程,TLC公司从惠州发家,美的集团与碧桂园从顺德走向全国,海尔从青岛走向海外,阿里巴巴和娃哈哈在杭州迈出第一步……

除了以上名企之外,改革开放以来起源于中小城市的著名大企业比比皆是,这应该不是孤立的现象。

与其当“蚁族”不如做中小城市人才!

大都市人才济济,一个一流人才进来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要与无数一流人才竞争,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个就业机会而已,成为默默无闻的普通白领,而二三流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出人头地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多数人只能解决基本生存。如果一流人才“撤离”到中小城市,却很可能成为一个超强者,一个创业者,即使是非一流人才也容易找到生存空间。这种“舍凤尾做鸡头”的竞争策略,与“宰相必起于州郡”古训如出一辙。相反,一些人由于缺乏中小城市与基层工作经验,把握大局、化解矛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所不足,影响了自己的前途。

在“北上广”,办公室普通财务人员至少要求本科,完全是浪费人才。北京一个社工专业本科生,被苏州政府部门录用不久就在参与编写当地的《人口发展规划》了。苏州有吸引人才的计划,“北上广”随处可见的本科生都被当做人才来引进。即使这样,苏州从2006年到2008年引进的22万人才中,也只有4%的硕士和博士、52%的本科生。

如果你有过硬的本领和勇于闯荡的雄心,则不妨趁年轻拼搏一番,别为人生留下憾事。

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白领的战略转移都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赋予其更多悲情的色彩。

专家学者这样解读“撤离”

从“逃离北上广”到“进军中小城市”,同样的命题有不同的解读。实际上,前往中小城市创业就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用“逃”,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撤离”。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腾讯网邀请十名专家学者谈谈他们对“逃离北上广”的看法,我们不妨来看看,他们有何见解。

周瑞金(前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年轻人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我更关心的是“逃离北上广”背后的社会心态。即使在“上山下乡”时期,那代知识青年离开城市之初也是豪情满怀的。今天的“蚁族”心态,却不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社会现象……当前市场经济有再多瑕疵,成人世界也有责任通过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给年轻人以信心。例如贫富分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堵塞了底层社会上升通道。

高尚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新的城镇化路线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

在哪里发展是个人的选择,年轻人喜欢在大城市接受挑战也无可质疑。不过,这需要这代人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目前一些资源过于集中在个别城市,现在中央提出了新的城镇化路线,要发展中小城镇,我想这会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大学生工资低导致“蚁族”现象

不需要逃离。但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应该在中小城市部署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不能把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搞成“大而全”经济体。

“蜗居”和“蚁族”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工资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劳动市场均衡的问题。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太强、太长,出现了马克思讲过的那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失业问题。政府应严格实行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坚决处罚过度盘剥劳动者的不法商人。

张千帆(北京大学宪法学教授):留在“北上广”,要做好当“房奴”的准备

青年大学生如果想留在“北上广”,就要做好长期当“房奴”的准备……青年应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中国的资源不要过分集中在京沪等大城市……为不同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平等的资源、机会、希望乃至梦想,才能分散“北上广”的人口和就业压力,或许能延缓这些中心地区的房价上涨。

刘瑜(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在大城市事业无起色,不妨考虑去外地

一个社会的机会和位子并不是恒定的,转型社会更是如此,年轻人慢慢来也能干好。假如在北京待了几年,事业毫无起色,不妨考虑去外地。按照中国城市化的进度,目前中国不到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离发达国家80%、90%以上人口的比例还很远,二线或三线城市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闾丘露薇(著名媒体人):为“蚁族”开拓更多上升渠道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有让“蚁族”向上流动的途径。二十年前,中国是很多的,至少依靠自己的努力,吃点苦头,十年之后会看,不管是社会地位还是物质收入,都有不小的改善。而现在,这样的流动渠道越来越少……如何改变?政府需要为年轻人创造公平竞争的空间和机会。

陈志武(著名经济学家):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北上广”

如果是我,我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北上广”……不是应不应该逃离这些大城市的问题,而是如何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上降低超大城市跟一般城市、跟县城的差别问题……

在资源歧视和机会歧视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一种理性的选择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北京。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减少行政对资源和机会的管制,减少行政管制带来的地区间的机会不平等,减少行政管制带来的扭曲。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解决“蜗居”问题,可以考虑租房而不是买房

解决蜗居问题,可以考虑租房而不是买房。我建议青年人不必急于买房,因为他们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买了房反而变成累赘。比如你的工作要调去别的城市,买下来的房怎么处理?让谁来看管?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逃离北上广”是个伪命题

现在的“蚁族”,大部分都是地方院校毕业生。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无效的。因此只能从事低工资的工作。他们之所以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找到一份工。如果在内地,连这样的工都难找。越是不发达地区,工作机会越少,市场性的工作工资越低,而铁饭碗则被权势家族垄断。

上一篇:把“绿色宠物”爱好变作买卖 下一篇:大前研一的“创业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