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栽种出“成才树”

时间:2022-10-28 09:00:18

王进,1972年出生,汉族,贵州湄潭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研究,对高等教育有浓厚兴趣。电子信箱:。

若将人的成才比作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那么一棵生长良好的“成才树”就必须具备:发达根系、粗壮树干和繁茂枝叶。要栽种出高大茂盛的“成才树”,首要的是:分清树干、树枝和树根的作用。若颠三倒四甚至本末倒置,恐怕栽种出来的树,大是大了,却不见得是合格品。

树根代表人成才所需的基本素质,即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树根越多,根茎越粗壮,入土越深,则“成才树”持续生长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要么发育不良,要么中道枯死,总之浪费了一颗好树苗。树根深埋于地下,犹如冰山在海平面下的那一截,常人难以窥其全貌,须得优秀的园艺工作者才能辨识。故要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教师须得有“土行孙”的功力,通过倾心交流,潜到“土壤”之中去探寻每位学生的根系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唯如此方能有的放矢,根据每位学生的根系设定适宜的培养目标。厚重发达的树根能源源不断地向树干和树枝提供养分,使它们得以快速生长;同理,唯有卓越宽广的素质,方能确保学生在成才之路上保持不易枯竭的强劲动力。

树枝是人所掌握的技能。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因而在所掌握的技能上区别甚大,正契合“术业有专攻”的观点。就好像一名二流足球运动员在NBA篮球巨星中也许是足球踢得最好的,一名二流冰球选手可能是世界网坛冰球打得最棒的一样,每个人的技能都受先天智能结构的限制,总有力所不逮之处。故“成才树”上有些树枝长得很茂盛,而有些树枝却发育不良,这本属自然之理。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若懂得这一道理,就能运用“因材施教”理念而娓娓善导之。当前的现状是,老师更倾向于对学生“树枝树叶”的修修剪剪,导致学生在某些枝条的培育上耗费了太多时间,但这些枝条或许并非他们生命力最适宜之处,特别是有些树枝长得过大,反而抢去了其他本应当获得养分的枝条的成长机会,此种“成才树”极易畸形生长。例如,大学生中普遍流行的考证热,哪怕对C语言一窍不通,考前突击两天,死记硬背几套“真题”,也能获得计算机考级证书。学生一旦觉得有了这些树枝就能让“成才树”茁壮成长,则无异于饮鸩止渴,证书倒是拿了一大堆,真正有效的技能反而没掌握。

树干表示人的德行。一个人的德性有多高,它的成才树就能长多高。同时,树干的垂直度代表学生行事举止符合于德行的程度。如果树干倾斜后不加以纠正,则代表学生的德行不修,且教师在德育教育上并未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德行,就是人格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曾指出: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目前我们更多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太注意学生应具有健康而高尚的人格品质的重要性。老子云:“才德皆备谓之圣人,才德皆失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胜才谓之君子。”可见,德与才是对立统一的。取得成功固然需要才智,但“德”总是居于首位。教师应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公共精神”,要求学生要有为公共事业尽职的精神,对他人关心、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爱国爱家乡之心,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秩序的精神。树干不直,既会降低树本当有的高度,更会造就整棵大树的“奇异之美”,这种“奇异之美”固然有人欣赏,但未必是种植者之本意,且极易衍生出更多的问题。例如,那些臭名昭著的战争罪犯,其才能不可谓不高,但因为缺少德行的保障,最终才能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

人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如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既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等待,又要精心打理勤耕不辍,更要诸多元素的共同配合。一棵树的正常成长,源自四方面:树的生命力,扎根的土壤,周围的环境以及栽种者的技术。

树的生命力,固然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是其自身的生长意志起决定性作用。作为“早上八九点钟太阳”的青年人,其成才的欲望是不容置疑的,其对成才的追求也不可谓不强烈,但什么才算是真正成才,这可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大问题。如果成才的方向偏离了正确轨道,则“成才树”的树干就会偏斜,难以垂直挺拔。若“成才树”生命力越强,则其在错误的生长方向上发展得越快,最优秀的园艺大师恐怕都很难完成“纠偏”工作。学生自主成长的需求强烈,一如树的生命力旺盛,则老师的教导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一个人的“成才树”若要根深叶茂,就必须依赖于土壤的肥沃。如果树木扎根的土壤已经贫瘠甚至板结,那么根须的向下延伸就不可能实现,而“成才树”的生长也成为无缘之木。不仅后续的自生长难以为继,就是已有的树枝与树叶,也会逐渐枯萎和凋谢。观当今高校的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尚且能保持极强的学习劲头,一旦进入大学缺少了强制性的学习压力,接触到花花世界的精彩,就停止了成长,甚至“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直到被开除学籍为止。哪怕勉强毕业,学生也已耗尽青春的激情,宅男、游戏狂人、舞弊达人等之流放眼皆是,真正有思考力、有健康价值取向、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大学毕业生渐次递减。难怪有些专家会悲叹: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中期望培养出卓越的科学家,无异于“在石头上播种”。

气候是树种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成天暴露于污染严重的大气之中,再好的树木距离枯死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家庭、社会和教育机构是否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清新空气、阳光、无毒养分等。如果大人已经将孩子生长的环境破坏到对生长不利的程度,那么反思和补救就刻不容缓了。

栽种者的技术,对于树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这在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中,有最为精彩的描述。“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郭橐驼懂得种树要让树尽性生长,同理,教师教育学生应关注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不是一个器皿,这和孔子所言“君子不器”是同样道理。虽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学生不一定就能成为人才,但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的学生肯定很难卓越。

综观现在的教育,教师轻贱学生,学生轻慢教师,师生关系仿佛成为“天敌”,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当教师和学生彼此埋怨对方是多么的不堪时,却忘记了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地下土壤是否肥沃和生长环境是否适宜,更是学生生命力不断枯萎所导致,当然还包括栽种者未能精心、细心、苦心劳作的成分。要解决这个难题,人人反求诸己,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少抱怨他人的不作为,尽力做好分内事,也许师生关系的改善就不远了,而学生的“成才树”自然能够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茁壮而挺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上一篇:梭子蟹咨询室 下一篇:国外博士申请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