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时间:2022-09-12 09:35:58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但也为其发展带来挑战。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从树立“契约精神”、建设自主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走专业化之路、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2011年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达到60%。中小企业是否能够得到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理念及成果的集合,是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行的不断加快,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行业竞争的市场化、专业化都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探索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计5000 多万户,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涵盖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为:一是经济全球化开拓了中小企业市场,使中小企业有了一个新的市场平台;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融入到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中,拓展了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三是经济全球化推进了世界性的资源整合与行业合作,可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融资等带来了机遇。

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为:一是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我国加入WTO后,全国的中小企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的程度更高。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当前的欧债危机,每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形势变化都成为中小企业的“阴晴表”,影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国外的企业在我国拥有与本土中小企业平等的准入地位,使国外相关企业能够顺利在我国进行投资,参与我国的行业竞争。而相对于国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出口成本高。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市场竞争白炽化的局面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日益困难。三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企业竞争向行业竞争的转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传统的企业-企业的竞争转变为行业-行业、区域-区域间的竞争,对产业的发展规模化、集中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等要素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对技术升级与创新、产业的集聚程度的依赖性更高,关联更加密切。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对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资源,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是只有自身掌握的核心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对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以培育与构建,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树立契约精神

长期以来,诚信问题是我国中小企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无数中小企业依靠投机行为把握了市场先机,在某一领域逐步成长起来。而中小企业的这种投机心理使得一部分企业家一夜之间暴富,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对于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而言,在经营的过程中,只存在着投机心理,强调短期的资金积累,“小富即安”,在中小企业的发展理念中,盈利为第一目标,而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则是次要因素,因而投机行为、不诚信的行为频现,其结果影响的不仅是一个企业,而是我国整个行业的发展。例如,2008年的“三氯氰铵”事件发生后,不仅使“三鹿”集团自身破产,而且使我国的整个乳品行业受到重创,时至今日我国奶业60%的市场份额由国外占据,迫使我国多数企业退出乳品行业,为整个国家的乳品行业发展带来较大打击。而终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企业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相关监管部门监督行为的乏力。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过“迄今为止,所有社会进步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而在新时期,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树立起“契约精神”,培育国际“公信力”, 恪守最基本的商业信条,才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二)建设自主品牌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的品牌,才能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世界上的产业定位是世界知名企业的“代工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我国浙江、广东等地区一时间沿边地区涌现出许多中小代工企业,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生存,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低端,挣取着廉价的利润。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金融手段操纵汇率,大量的境外投资涌入我国,在国内通胀大趋势的影响下,推动了整个工业原料、人工、仓储、销售、管理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发展长期以来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依赖于资源消耗上的加工,而没有创建自主的品牌,从而产品在出口时不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利润微薄。因此,只有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牌,重新进行国际产业分工的角色定位,建长产业链条,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证,与国际标准接轨,才能够使我国的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三)实施国际化战略

中小企业要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必须积极进行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地缘及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全球范围内的营销活动。一方面,应积极与国外企业进行资本合作。对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设立合资、合作企业引进和利用外资,形成稳定的资金链条。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选择股份合作、租赁、兼并、改组、联合、承包、业务外包经营等合适的合作方式,使企业拥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技术合作。更加广泛地利用国际大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进行更多领域的技术合作,融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中,利用他人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形成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四)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促使国际市场不断细分化、专业化。而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处在一种“多而全”、“小而全”的状态,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技术、管理、产品等多方面的原因,难以将每个项目都做精做强,把企业发展成为“杂货铺”便是必然结果。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技术、产品、服务的更迭换代日新月异,对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来高,从而使我国的中小企业沦为低附加值产品的价格搏杀者,其盈利能力自然降低。多元化战略对于大企业而言可以较好地分散经营风险,实现资源共享,拓展企业的生存空间。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尤其是在我国在加入WTO之后,许多行业已步入微利时代、买方市场,几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投资回报率在不断下降,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在注重产品的价格之时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更新和服务,将品牌做精、做细、做好定位,实施“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战略,才能适应市场细化的需要。例如:史玉柱的珠海巨人集团,1996年在IT主导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前,轻易进入了房地产行业,行业跨度过大,使得有限资金被分散开来而导致失败。

(五)推进自主创新

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继承下来的” 。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力进行创新,变传统的“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首先,要进行技术创新。而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一直处于劣势。例如:从手机市场来看,苹果的Iphone5s可以卖到50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就是苹果公司能够引领技术潮流,而我国的产品缺少自主的技术创新,总是模仿他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的竞争,拥有了新技术就可以更好地占有市场。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做好原有技术改造,广泛吸取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技术经验,为我所用,积极探索新领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到用户的需求,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价值中的知识含量和高科技含量,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新产品的创意进行综合设计与评估,做好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运用到生产经营过程中,用技术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很不健全,在公司的治理、财务、人力资本的管理等各方面都和国际成熟企业拥有较大的差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创新各项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才能够形成竞争力。

(六)打造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差,与大企业从核心竞争力上有着较大差别。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发挥中小企业的发展合力,通过规模化效应,打造产业集群来降低产品成本,弥补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打造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找全球细分市场机会,变企业间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化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利益分配一体化的格局,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对所从事的产业进行分工与细化,成立行业协会,对中小企业间进行调度,形成统一的价值链,在全球经济中知道自己的切入点,使各个环节、不同角色定位的中小企业都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形成与国际大企业竞争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区域经济,政府应积极建设产业“聚集区”, 培育和孵化新型产业,吸引中小企业入驻,为中小企业提业发展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土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有选择性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在产业聚集区内建设发达国家的“飞地经济”试点,带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建设特色企业文化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必须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辐射与激励作用,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首先,企业文化要突出品牌理念。中小企业要赋予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使其在品牌理念的引导下,形成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广大员工能够为了一定的目标为之努力奋斗,例如:海尔集团在初创时期的企业文化理念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这也是海尔的品牌内涵,正是这一目标的引导,使海尔成为世界的知名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其次,企业文化要突出“人本思想”。企业文化要体现出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能够与企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能够使员工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于企业发展。第三,企业要突出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应摈弃“一切为了利润”的“小农意识”,将自己的发展成果反哺于一切利益相关者。企业要将回馈社会、感恩社会、担负社会责任作为自己的使命,使这种社会责任感成为自己的无形品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总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理念及成果的集合,是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新的历史机遇,但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积极树立“契约精神”、建设自主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走专业化之路、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莉萍,张彤.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孙莉,张锦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信息,2007(4)

3.张末楠.后危机时代全球再平衡中的中国内生增长动力[J].经济预测分析,2009(2)

上一篇:严防房地产评估增值的信贷风险 下一篇: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中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