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

时间:2022-09-12 08:27:35

基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

摘 要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必须将社会实践能力安排在教育方案里的各个环节,使之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情况,并对中职校实践模式进行简要探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具体实践参考。

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 学生社会实践 能力建设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教育途径,既是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行为过程,又是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技能培训和人格塑造的实践活动,是实践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活动相比学校课堂教育而言,更具有趣味性和生动开展形式的优势,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充分认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

1.1常规运行模式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认识到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学生社会实践热情持续升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也逐步走向常规化。作为学生群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社会实践多以学校组织为主、班团组织开展为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纪律规范养成、团队协作和接触社会等展开。又因这些活动开展具有普适性强、组织便捷、开展难度不高、专业化要求较为简单等特点,因此在社会实践开展中为多数被选项目。

1.2现行模式分析与其他群体对比思考

在上述的现行常规模式中,不难发现其开展内容、形式与中小学、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别,不能充分体现中等职业学生的专业技术特点,也并未使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应用。究其根本,中职学生是属于技能型的初期人才,专业技能的不成熟局限了以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的发展平台。同时,能提供专业成长和提升的社会实践场所也未能实现资源整合,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更多地与中小学生呈现雷同、人员叠加等问题。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群体特点

2.1年龄特点

作为中职学生的生源方,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对其日后进入中职学校参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影响。中小学生因从年龄结构来看均属于未成年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以接触社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为主要目标。现今由中职学校主要承担、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日”活动,从组织和实践形式上为中小学打开了新的社会实践体验模式,而中职教育阶段的进一步“职业模拟”则并未形成模式体系。

2.2能力特点

在对于社会实践主观需求增多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实践目标已不再停留在浅尝辄止的体验阶段,更多的实践目标是将社会实践与模拟职业实践相结合。同时,随着年龄的递增,其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的职业技能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实质上与中小学生产生了差异化发展的显著变化。

3政策支持力度与实践规范化程度建设

3.1政策需求

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成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重要记录内容之一,且对高中阶段学生提出了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90天,志愿者服务不少于60学时的要求。然而,该项《办法》并未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面施行。社会实践基地多以服务实践、参观学习为主要特点,面向中职学生技能操作与实践应用类型的岗位资源尚未被梳理与搭建资源平台,这使得符合中职学生特性的社会实践资源从政策扶持的角度看仍需加强。

3.2实践规范化建设

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将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德育学分制模式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和学分认定,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及社会实践基地负责教师(实践机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社会实践进行评分。除此之外,如能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社会实践,将与高中、中小学、高校产生明显的差异化特色,将更有助于中职学校将社会实践与职业技能规范化对接,助力中职生技能实践。

4社会实践模式探索与构架

通过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的研究、群体特点的分析,结合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服务需求,构建出hourglass沙漏模型。该模型以学生社会实践组织形式为一个端面,以学生实践形式和市场需求为另一端面,形成社会实践主体与对象互为依托的构架;并通过普适性社(下转第29页)(上接第23页)会实践与职业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拓展为中枢,不断扩大普适性社会实践的范围,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服务中的比重,使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在数量增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品质,做到“质”与“量”的双循环。

4.1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形式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具有明显的学生活动特点。在组织形式上,多以大集体(学校组织)、小群体(班团组织)为主要开展形式。大集体与小群体作为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需根据活动性质或人员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员组织形式。

而通过加强普遍适用性的实践活动,不断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上升通道的拓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积极性和参与感。现实社会实践的开展中可以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并不明显,多以被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为主,但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却又十分强烈。另一方面,中职学生表示出了期待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所学职业技能或在实践中应用、训练所学技能的意愿,这也为学校在设计该年龄段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提供了明确的指向。

4.2丰富适合中职学生职业体验的专业应用型社会实践项目

从此次构建的hourglass沙漏模型可以看出,对接市场与技能实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可重点关注的发展动向。这是对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市场的精准定位,有助于与中小学、高中做到资源分流,同时也将专业学习与市场对接明确,体现职业教育清晰的发展目标。

4.3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多方评价体系

不同于普适性社会实践,专业应用型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平台,并不断进行经验积累,才能有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现有的自发性、普适性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满足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只有在多元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评价结果,真正使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从政策出发,项目丰富、体系完善、评价多元,以实现学生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变,实现质的飞跃。

5 总结

总而言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虽然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对具体要素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过程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汪江华.试论中职学校社会实践中的德育[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7):40.

[2] 周健,王鹤,朱佳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52-53.

上一篇: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