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考走向指导初三数学教学

时间:2022-09-12 08:17:19

结合中考走向指导初三数学教学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松坪中学)

摘 要:初三是中考冲刺阶段,也是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综合复习和能力升华的阶段。但是传统的数学复习往往不重视基础,多是以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的熟练度,这样必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指导初三学生有效复习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中考;基础;应用;思维

初三是中考前的最后一年,也是数学知识的汇总、升华到综合应用能力比较关键的一年。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数学中考越来越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其中不乏开放型、能力型的试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在初三复习阶段让学生沉浸在死板的题海战术中,这样不但无法激活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更不能帮他们建立知识和运用能力之间的联系。鉴于此,笔者就结合初三的实际学情,谈一谈应该怎样结合中考,以能力为走向进行初三数学教学及复习指导。

一、数学中考命题特点分析

1.立足教材,重点考查双基

根据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分析,我们会发现除了后面几道有一定难度的大题之外,更多的是对基础能力的考查。如果我们以数学教科书后面的习题对比的话,就会发现和教材知识点的顺序差不多: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图形与几何等各大块内容都有涉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也逐步深入。所以,觉得中考数学难的学生也不要着急,在复习过程中应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础的概念捋顺一次,这样便于发现知识漏洞,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渐迎头赶上。

2.结合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常言道:“学以致用。”初中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生活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借助数学这个工具来解决,也就是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近些年的中考也非常突出地认识到这一点,设置的许多问题都在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和复习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要能结合生活实践来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启发和指导学生建立数学理论和应用实践的联系。

二、初三数学教学的启示

1.重视课本,打好扎实基础

教材是从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一点点深入的,所以,要想抓好基础,复习第一阶段应先从基本概念抓起。可以说,只有立足于教材,重新梳理基本的知识,才能“温故知新”,及时弥补自己的认知不足和知识漏洞,才能进一步稳扎稳打,全面提升自己的数学

技能。

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过基础知识关。这一步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没意义,他们的理由是之前学习过的数学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没必要再温习,只需要做题回忆一下就行。其实这就是题海战术思维,无法弥补学生初学时可能形成的错误痼疾。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高对基本知识的重视度,可以鼓励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一单元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相互分析和检讨,一一列举自己的认知误区,然后共同纠正。这样一来,就能在有限时间内弥补更多知识漏洞,从而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第二步,过基本方法关。这一步重点掌握思想和方法,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结合基本概念,设置典型例题,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如,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教师可以针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试卷考核,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这部分内容。

复习不是返回来做题,是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检查、反思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稳扎稳打,发现自己认知的不足,弥补知识漏洞,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2.学会反思,提升应用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教导我们在学习^程中要注意反思。最近几年中考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所以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性质和定理,不仅让他们掌握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答教材给出的习题,我们还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开明宗义,针对每个知识点设定对应的生活问题启发反思。

比如,复习“相似三角形”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启发学生练习实际应用:哪位同学能用数学知识测出“操场上阳光下的旗杆高度”?然后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商讨实践方案,最终同学们经过思考、反思找到用相似三角形解题的方案:如图假设AB是旗杆,BC是旗杆的影子,那么我们可以找一根棍子DE,让DE立在BC上并使其影子顶点与旗杆影子顶点重合,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出:DE∶AB=CD∶BC,这个比例关系中我们很容易测出棍子长度DE,旗杆和棍子的影长BC与CD,这样我们就得出了问题答案。如此引导,通过典型案例,让同学们将数学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才能有效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总之,初三阶段数学复习不能停留在题海战术上,我们一方面要重新温习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弥补知识漏洞;另一方面,要启发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联系,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孙宏亮.初三数学总复习策略与中考试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1(75).

上一篇:从构建主义到讨论法教学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布置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