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模式分析《中东集市》

时间:2022-10-05 09:54:58

从视觉模式分析《中东集市》

[提 要]《中东集市》是张汉熙教授主编《高级英语》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一直被认为是一篇经典文章,每节都是一幅生动画面。通过视觉模式中的图像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解析《中东集市》,可以更好地促进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结合。

[关键词]《中东集市》;视觉模式;理论与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许祖华(1977―),男,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学工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江西南昌 330013)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从视觉模式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以《高级英语》为例”(12WW409)

《中东集市》是张汉熙教授主编《高级英语》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一直被认为是一篇经典文章,每节都是一幅生动画面。“该语篇的作者就是一名摄像师,他客观地记录下所见所闻,不给任何个人的评论和引导,让读者自己品味,自己评定”(岳畅,2004)。

一、图像的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类。《中东的集市》一文的语式是以书面模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中东集市的丰富画面,真实的场面描写,生动的细节刻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跟着文字游览了一遍中东集市。此文属于游记散文,再现了作者游历中东集市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中东集市入口处的喧闹,布市的清净以及中东地区别具一格的建筑和商人顾客所携带的风俗民情在文字的作用下像电影镜头的延伸一般一一展现在我们脑海,将中东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时代特征再现出来,让读者了解当时集市的热闹繁华和民众的安居乐业。让人感受到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用文字代替眼睛,带我们一同游览了一条绵长的中东集市。

叙事再现:文中以第二人称“你”作为文章的动作者,描述了熙熙攘攘的广场,走向洞穴一般望不见头的市场。用“穿过”、“走向”等表示了一系列的动作过程。文中言之望不见的尽头的集市是那么生机勃勃,以及挂着铃铛发出悦耳声响的毛驴在这个古老的集市里相得益彰。通过作者目光所及的地方,不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货物,吵嚷的人流。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还可以感觉置身于环境之中,看到当时的景物,感受到当时的气氛。所有人物及景物都历历在目,让人印象深刻,由此让读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概念再现:关系过程在这里指每个人、物都是集市的构成者即承载者,赶集的人们,挂着铃铛的小毛驴,拥挤的小货摊,伙计和脚夫们都是构成这集市繁华的重要元素。那些摊贩的叫卖声,脚夫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体现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不但再现了中东集市的热闹,而且再现了它千万年来延续的真正精髓。

二、图像的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本文的语旨是最清晰的,贸易中的各种交易,各种各样的声音汇聚,文字中的不同互动,构成一个人交际中心――集市。除了文本中集市的交际活动,本文还在选择不同点的表达过程中选择了建立接触关系的信息提供方式,作者一直试图带领我们进入他所描绘的世界。从文章开始时的“仿佛带入”到行文中时时闪现的动作声音的细致刻画,无不引导着读者去接触这个中东的集市,去感受那里的风情。让文本外的读者也通过阅读与中东集市产生联系,产生对中东集市的虚拟印象。这意味着语言在向我们展现画面感的时候,对社会现实和心理现实既具有复制作用,又具有重新建构的作用。本文作者选取一个公共场所的动态表现这一地区的商业和人文情致,将文字与社会生活融会贯通,也表现出作者对此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中东的集市》一文还灵活的运用语言艺术,通过“小毛驴铃铛的响声”、“金属器皿的碰击声”“木炭的忽明忽暗”、“香料市场的奇香异味”等描写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听觉、视觉和嗅觉上的触动。使人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起身体器官,来感知这个中东集市,从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充分展示了动静结合体现了图像的互动意义。

接触:此节文章段落体现的是生活百态中最普通也最具智慧的一面,那些戴面纱的妇女迈着悠闲的步子购物杀价。在此段落中,作者以第三方的角度,带着距离感来记录和描述生活。他用不建立接触关系方式来带出所描述场景信息,让人感觉到画面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些在画面中出现的各类人物都是千姿百态,妇女与店家之间的讨价还价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每天都在进行着战役。老道的顾客和精明的商人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社会距离“从社会距离来看,本节属于公共距离,是作者为了能够极具真实地展现中东集市买卖情境而选择的。

视点:本节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绘的,再现作者在中东集市所见买卖双方暗潮汹涌的较量,妇女佯装购买的打探以及商人漫天要价的画面。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零距离的感受到集市的热闹喧嚣。

三、图像的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通过三种资源体现信息值、显著度和取景。全篇以第一人称叙述,跟着作者的脚步去领略集市风情。有明显的时间顺序,语言描述详略有当,条理清晰。本文通过着重描写最令人难忘的榨亚麻籽油的作坊,将整个作坊再现在读者眼前。榨亚麻籽油的作坊环境背景黯哑犹如洞穴一般,数百年的灰尘填充却依然能够炸出最美味的油的强烈对比使得这成为难忘之一。作者细致敏锐的观察,用简练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准确的描绘出作坊的场景。对作坊工序更是多次采用比拟手法将作坊的动态跟静态形象完美结合

在文中详述了房内的布置,从屋内最醒目的静物着手描述,那三个大大的石磙,在每个石磙的中心都有粗粗的木头作为轴心从其间穿过。磙轴的另一边则与屋内的\动物相联接,是一头作者见过的最大最好的骆驼,骆驼肌肉发达、身躯伟岸、气宇轩昂,这样一头健壮万分的骆驼在围着石磙不停的绕着圈子,只为把石槽内的亚麻籽碾成浆,再用去榨油。在石槽边上还有人看守着,只为保持石槽内亚麻籽的供应。屋内呈现出单调而繁忙的景象。

信息值:文段中,犹如洞穴一样昏暗而脏陋的房间里,三个大石磙以及粗木杆和蒙着眼睛的骆驼构成了榨油整幅画面。前者传递的是已知信息,后者传递的则是新信息。读者通过文字的描述将画面丰实,依靠一根粗木柱做圆周运动来拉动三个大石磙碾压亚麻籽。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骆驼雄壮威武的体格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是那么真实。使读者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作者发出这里是最令人难忘的感慨。

取景:背景黯哑,灰尘遍布与肌肉发达、身躯伟岸、气宇轩昂的骆驼成为鲜明对比,表示出对能够在这样的地方生产出最美味的亚麻籽油的不可思议

显著性:文中详细描述了榨油的工具,这种空间位置以及背景的安排下突出了骆驼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亚麻籽油的来之不易与特别。

四、结语

《中东市集》以西方游客的角度客观记录中东市场的画面。在记录过程中通过视觉模式中的图象再现方式,运用细腻的描法,让中东市场展现得栩栩如生。跟随作者的脚步可以看到在洞穴中劳作的工人及骆驼,在市场里挂着铃铛的蠢驴。在F代教育中,多模态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在教学中不断地深化影响,图像、电子音乐等虚拟影像在教学已占据了一定位置。《中东集市》在其文学价值及视觉模式研究方面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贡献。通过视觉模式中的图像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解析《中东集市》,达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Railton,H. Dobson,A. Goldsmith,O. The Works of Oliver Goldsmith.I.The Citizen of the World[C]. London: Kessinger Publuc,2010.

[4]Guijarro, A. and Sanz, M. Compositional, interpersonal and representational meanings in a children’s narrative: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40).

[5]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Halliday, M. A. K. Learning How to Mea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Reprinted in 1975.

[7]Zhang haixi,Advanced Engkis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7.

上一篇:协商民主视阈下中国公共政策合法性探讨 下一篇:移情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